从《狗十三》聊青春期的家庭教育

暌违五年,《狗十三》终于上映了。虽然离拍摄时已经有几年的时间,手机早已进入智能时代、旱冰场也不再流行,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沟通上的障碍,谁都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青春期的样子,看到青春期时家长的样子。

电影的主人公李玩是个聪明的初中女生,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虽然父母离异,但她得到的关爱并不少——爷爷奶奶视她为心头肉,连重新组建家庭的父亲也尽可能地关照着李玩。爷爷奶奶总说“孩子还小”,继母总是用李玩喜欢的东西来“讨好”。爸爸的态度则是矛盾的,他想陪伴孩子,气急了会动用武力,气消了也会后悔,却很少去听李玩自己的想法。李玩的父亲和其他大人一样,想让孩子成为自己预期的样子:李玩喜欢《时间简史》,他却偏说那是“小孩子看的”,应该阅读古籍经典;李玩擅长物理,他却偏要她参加英语比赛;李玩想找回走失的那条狗,他却偏要她接受“找回来”的狗就是原来的狗。

家长觉得孩子叛逆,可能是因为并不了解孩子。教育应该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相处的方式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有所变化。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情绪多变?

青春期孩子情绪多变而敏感,李玩也会在跟家人闹矛盾之后在外面晃到很晚,甚至喝酒,但也会按照老师的想法去练习口语。会在看到小狗的时候微笑,也会在小狗走失后着急,会在找不到狗之后抹眼泪,情绪的爆发甚至有时让人摸不到头脑。

青春期是人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脑也在这个时期飞速变化,完成最后的发育,尤其前额叶迅速成熟。前额叶位于大脑的前部,负者复杂行为的协调与管理,比如进行决策、形成个性,以及指导社会交往等等。前额叶最早在儿童时期曾经经历过一次高速发育期,而在青春期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复兴,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快速建立、加强。在青春期,大脑另一些区域也开始加强,如额叶、顶叶,这些区域与推理、判断、控制冲动有关。

由于大脑的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冲动,他们可能没有经过思考或者处理就将情绪表达出来。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生气会先平静一下,或者从别的角度思考,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青少年就很难忍、很难退了。

另一方面,荷尔蒙也在情绪的调节上起作用。由于身体发育,青少年体内荷尔蒙含量激增,情绪也会有更大的起伏。很多人知道,更年期女性受到雌激素变化的影响从而情绪变化大。对青少年来说,变化的不仅仅是性激素。在面对压力时,人的体内会分泌一种叫做THP的荷尔蒙,而这种荷尔蒙对成年人有着平静情绪的作用,但对青少年来说,则更让他们焦虑。因此在面对压力时,由于这种荷尔蒙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作用不同,压力会让青少年比成年人更焦躁不安。除了这些身体上的原因,比起儿童来,青少年也面对着更多的问题和压力,他们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也就容易急躁了。

由此可见,青少年丰富的情绪变化是成长的一部分,很多青少年都有这样的反应,并会随着日渐成熟而缓解。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情绪化这是正常的。但是也有些青少年总是处于某种不良的情绪中,比如抑郁、烦躁、焦虑等等,可能就需要引起家长老师的注意了。一般来说,正常的情绪变化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也不会太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而青春期抑郁症可能伴随着其他迹象,比如较大的体重变化、失眠、远离朋友家人等等。

叛逆源于寻找自我,但是叛逆并不是找到自我的途径

在大人眼里,李玩有时“很倔”、“不懂事”:报自己喜欢的课外班、听着大人不懂的音乐,连吃饭都要端着碗坐在电视前。这种“不懂事”在刚养的小狗无意中走丢后发展的到顶峰,全家人都跟着她找狗,甚至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没有狗重要,她只顾着自己的想法,即便这种想法和做法在他人眼里是“自私”的。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并不同于自私,而是认为自己是特别的、独特的,自我意识很强。比方说,青少年认为其他人和自己一样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感兴趣、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其他人都是错的。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在聚光灯、放大镜之下,一举一动都受到万众注目。尤其在青春早期,青少年感觉他们就像站在舞台上的主角一样,而其他人都是他们的观众。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也可能让他们神经紧张,而且容易忽略掉生活中其他的事情。

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变为白发桑桑的老人,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也需要完成一些这个年龄段最为重要的任务。美国心理学家爱克森根据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将一生分生八个阶段,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生理遗传决定的,但是能否顺利渡过则由环境决定。对于青春期的人来说,探索生命意义、价值,了解“我是谁”、“我能成为什么人”是最大的任务。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开始更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这时候他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迷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从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起同一的自我意识、营造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明确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位置,建立独立于父母和家庭的个人身份,并可以进行独立的判断与决策。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产生明确的个人身份或者清晰的自我认同,就会出现角色混乱的危机。爱克森认为这是导致青春期各种心理问题、冲突矛盾的最根本原因。

最常见的有两种叛逆,一种是反对社会规范的,一种是反对成年人的权威。叛逆的年轻人喜欢主张那些家长们不喜欢、不希望的,而家长的不认同反而成了他们成功的一种标志。很多青少年认为叛逆就是自我独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叛逆”这个标签的追逐,有时甚于对于具体内容的追求。他们将自我概念,建立在做那些父母反对的事情上,觉得只要跟成年人相反,就是独立。其实,这恰恰说明他们还不独立:朋友说的都赞同和家长说的都反对,是最简单的规则。有时候年轻人为了显示自己长大、独立,可能会反对一些从小就喜欢的东西、活动甚至关系,而这些事情往往是形成或者支持青少年原有身份概念、自我认同以及自尊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叛逆可能导致做出一些自我伤害的行为,比如过分冲动、喜欢冒险和寻求刺激。因此叛逆的行为虽然出于争取自我独立和寻找自我身份,但是这并不是最有效的道路。当青少年发现一味反对并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不能找到自我,就会通过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来寻找自我。

这个时期,青少年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世界、了解各种不同的选择,通过读书、学习,通过旅游、交流,还有些人通过亲自体验,收集各种信息,他们渴望认识世界,渴望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目标。在探索之后,如果能够明确目标、认同一定的价值,则会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对于自己是谁、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更有信心,他会发现自己是哪种人、哪种工作更适合自己。但也有一些人,在探索之前就早早订下了目标,他们依从父母和老师选择的道路。虽然父母和老师的选择不一定不好,但是缺乏自我探索的过程,会让自己对决定没有那么确定和满意。也有一些人既没有目标又不想去尝试,这样的人往往处于青春期的早期,随着年岁的增长,会发生变化。

青春期各阶段的叛逆特点和应对建议

谁的青春不迷茫?人的成长就是在面对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中进行。不只孩子迷茫,家长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也会“迷茫”:有时候认为“孩子还小”,有时候则说“你已经长大了”。家长有时候会“双标”:不让孩子跟朋友喝酒,却在社交场合让孩子敬酒。在电影中,这句话出现了两次:“以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青春期是为成年做准备,但到底有什么样的未来,却不该完全由家长决定。理解和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青春期早期(9-13岁)

叛逆在青春期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叛逆就是针对自己,其实这有点误解,叛逆并不是针对他们,只是对父母表现了出来。这时期的逆反主要表现在孩子开始抵制与儿童期有关的东西,或者其他与“儿童”身份相关联的事情,不想再被当做小孩子看待。孩子开始为自己建立新的、与“儿童”不同的身份。这个时期父母对于逆反该做什么呢?当孩子没有马上执行家长的要求,要耐心而坚定的让抵抗软化下来。同时把表现出来的逆反变成可以说出来进行讨论的问题。比方说可以用柔和的口气,询问孩子需要什么、想怎样,让孩子将情绪转成语言表达。如果能够完全倾听并让孩子说其想说,不仅能够更好理解孩子,也更容易达成父母希望的事情。

青春期中期(13-15岁)

这正是初中到高中的转变时期,也常是叛逆最为强烈的时候。大多数的叛逆是想有所区别、获得自己做主的权利。青少年可能会破坏一些规则、结交“坏”朋友。这时候家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事情发生、后果自然呈现,但同时也要反复提出积极的指导。家长可以柔和但明确表明自己的主张、观点和选择,逆反再强烈,家长也有责任给孩子提供参考意见,而这样做也是家长向孩子打开沟通之门。虽然当时孩子可能听不进去,但这些意见还是要提。因为逆反的行为经常会被同学、朋友所强化,家长必须让自己的声音也能传到孩子耳朵里。孩子今天、此刻不听,也许明天、彼时就会听,因为孩子从心底还是知道家长是最为他们好的。

青春期后期(15-18岁)

这时候的叛逆有点像一种突然的“觉醒”,向依赖父母同意与赞许的童年、向“做个好孩子”进行告别,并试图摆脱这种“枷锁”。由于很快就会进入独立自由的新时期(不论是大学还是出社会,孩子都充满各种想象),那些之前没来得及叛逆的年轻人,这时候可能会通过迟来的叛逆来获得独立的自我身份和自主权,也是为下一步好准备。独生子女的叛逆往往来的较晚,主要因为亲子之间更强的依恋关系和保护意识。而子女突然的逆反,让家长措手不及,也更加担心。家长要记得是,逆反的孩子跟你们一样害怕和痛苦。所以家长需要让孩子获得一定的独立同时承担一定的责任,即使在有争执的时候,家长也要保持同理心,并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提供冷静、清晰的指导意见。

后青春期(19-23岁)

这时候的年轻人已经成年,与早期跟别人对着干不一样,他甚至开始拒绝自己对自己施加号令:“我也不能拿自己怎样!”。比如说,年轻人知道自己应该按时去上课、不能翘课,但是他不能命令自己早起,知道自己该学习、交作业,但是他不能命令自己这么做,知道自己不该放纵自己,但是自己也不能命令自己拒绝诱惑。这时候的叛逆,是对自己和现实的叛逆,就是要“无法无天、自由自在”。家长这时怎么办?让结果说话,不要干预。如何结束这种反自我利益的叛逆、接受对自己生活的权威,是青春期最后的挑战。而只有战胜这个挑战,年轻人才能真正步入成年。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