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中国核司令”程开甲的学术遗憾

1944年10月25—26日期间,中国物理学会贵州分会与中国科学社在湄潭文庙联合举行年会,共同就学术上的问题展开讨论。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听说有这次会议,立即携夫人及助手于22日专程从重庆赶来湄潭参加。这次会议盛况空前,一共收到80余篇论文,宣读论文30余篇。其中竺可桢校长演讲的《二十八宿的起源》,博士的《科学与民主》、《中国科学史与西方之比较观察》,教授的《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之特点》等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程开甲也提交了一篇研究文章《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

这次会议给李约瑟博士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在这样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的湄潭,居然还能看到如此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如此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按照原定计划,26日会议一结束他就应该在当日离开湄潭回重庆。但是由于没有想到的“盛况”,使他一再把行程延后。

程开甲(网络图)

也正是因为这次会议,程开甲认识了李约瑟博士。在28号晚上,王淦昌教授把程开甲叫到一边说:“李约瑟博士约我和你吃了晚饭后去见他,大概是看上了你提交大会的那篇论文。”

在与李约瑟博士见面时,李约瑟从桌上拿出程开甲的那篇论文,大加赞赏,并把自己昨夜动笔修改的地方与他们一起讨论。看到李约瑟博士对自己的这篇论文如此看重,程开甲大胆地向他提出请求,请他将这篇论文带给狄拉克教授。

“OK!”博士答应得十分爽快。

李约瑟博士没有食言,回国后他就把程开甲的文章《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转交给狄拉克教授。在这篇文章里,程开甲认为基本粒子世界里,还应该有一种新的基本粒子——介子,其质量从理论上计算应该是质子质量的205倍。狄拉克收到这篇论文后,亲自给程开甲写了回信。

“核司令 ”程开甲(网络图)

遗憾的是,狄拉克教授对基本粒子的看法有些偏执,在信中他武断地认为:“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介子。”

结果程开甲的这篇文章没有发表。当时狄拉克教授是物理学界的权威人物,而且在此之前他亲自将程开甲的另一篇论文——《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推荐给剑桥大学的《剑桥哲学杂志》上发表的,所以当时程开甲对狄拉克充满了敬意和感激。现在既然狄拉克教授在回信里明确反对引入新的基本粒子,程开甲就认为自己的这一项研究没有意义,于是放弃了进一步的研究。

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他的这个重要研究成果被一个重要的实验所证实,这个实验证实基本粒子世界的确存在新的基本粒子,而且实验所测得的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理论的计算值差距不大。这项成果于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程开甲就这样遗憾地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作者:杨建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