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被毛毛虫狂怼!说好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呢?

蜂鸟啄击毛毛虫的眼斑

当毛毛虫将自己伪装成蛇来抵御潜在的捕食者时,它可能真的会被捕食者当作蛇来对待。这正是今年年初在哥斯达黎加发生的事情,当时研究人员亲眼目睹了一只蜂鸟为保护自己的巢而攻击一条“蛇”,但实际上这条“蛇”是一只蛾子的幼虫。有关这场“战争”的描述发表于美国生态学会的《生态学》杂志上。

这些蛾子的幼虫长得像毛毛虫,而成虫则酷似干枯的叶子,有时也被称为枯叶蛾或哥斯达黎加叶蛾。当毛毛虫受到干扰时,头顶会膨胀,露出一对眼窝,并抬起头,左右移动,扮演一种以捕食筑巢的鸟类而闻名的绿鹦鹉蛇。它们的“战场”位于一棵小树上,毛毛虫与蜂鸟的巢相距约10厘米。当研究人员赶赴“战场”寻找这条假蛇时,它正在巢上享用叶子美餐。

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系的James H. Marden说:“蜂鸟有几种典型的飞行行为:拜访花朵、捕食成群的小型昆虫、相互追逐、交配/领域展示飞行。但它们面对巢的威胁而产生的“围攻行为”却并不常见,只要你熟悉它们的飞行行为,就很容易辨认出来。虽然人们可以从远处辨认出这一点,但只有在近距离观察时才能注意到它们焦躁不安的根源。”

各种蝴蝶和蛾子的幼虫及成虫都有类似眼睛的斑点,可用于防御潜在的捕食者。观察这些眼斑如何影响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太平洋和哥斯达黎加奥萨半岛原始雨林之间的一条次级生长带上。作者认为,雌性棕尾蜂鸟在巢周围飞来飞去,可能惊扰了毛毛虫,导致毛毛虫露出自己的眼斑,反过来促使棕尾蜂鸟使用“围攻行为”,对这条“蛇”扑飞猛啄来保护自己的巢。

Marden说:“蜂鸟和毛毛虫都很难从这场“战斗”中脱身,蜂鸟在奋力保护自己的巢,而毛毛虫只想吃完自己的叶子。对于蜂鸟而言,一种蛇一样的生物如此靠近自己的巢,这是一种很大的威胁和干扰,不能长时间忽视。而毛毛虫似乎更加坚定。当一只伪装的动物表现出自己的威力时,它会坚定不移,很难卸下伪装的面具。因此,我认为毛毛虫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假扮一条蛇,直到来自对手的威胁解除。”

最终,毛毛虫战败而逃,放弃觅食,蜂鸟又恢复了正常的筑巢行为。战后第二天,研究人员发现毛毛虫还在同一株植物的叶子上觅食,但已经尽可能远离蜂鸟的巢。它的右眼窝边缘有伤痕,可能是被啄伤的痕迹。显然,战败的毛毛虫已经吸取了教训。

当鸟类以蛇的眼睛为目标表现出围攻行为时,蛇通常会因其头部和颈部附近被鸟类反复啄击而死,“战争”以蛇的战败而结束。至于那些模仿蛇来保护自己不被吃掉的生物,它们能不能反过来保护自己不被类似的模仿行为反击呢?因为蜂鸟的行为是典型的抗蛇行为,所以可以认为蜂鸟的行为是可以被模仿的。

Marden对这种互动非常着迷,他相信未来对这种行为的研究可以用一个小型履带式机器人来做眼斑实验。他说:“你会想要一个圆柱形绿色装置,前端能够向上翘起,并露出一个眼窝。这个装置应该是可以无限遥控的,重量轻到可以附着在植物的叶子或茎上。有很多实验用粘土或类似材料来做这样的模型,但都缺乏将眼斑、运动和行为结合起来的能力,但机器人是可以做到的”。有了这样一个机器人,研究人员可以改变机器人头部的眼状特征和斑点的对比度,以测试守巢鸟类的各种反应。像这样的研究可以明确地测试类眼模式与其它模仿模式在激发或击退防御性攻击方面的效果。

编译:小罗

审稿:西莫

责编: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