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可酸的,这块屏幕真能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又成为当下争议的风口。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也许他们不缺书本不缺纸笔,却的是优质的师资。

这两天,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刷屏朋友圈。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跟随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开设直播班的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称,16年来,有7万2000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高中课程,其中88人考上清华北大,大多数成功考取本科。

大家都为这项事业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比如:“一块屏幕真的能打破教育壁垒,让各地的学生平等的接受学习资源?屏幕教育导致被接受方的学校老师消极怠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山区学生升学率提高其实是政策倾斜,跟直播并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其实这些言论可以被理解,在我国教育资源不平等以及直播课程也不甚完善的情况下,这些担忧确实也存在,但我们最该看到的,应该是我国在平衡教育资源方面做出的可喜改变和成绩,是为看到希望的贫困地区学生感到一丝安慰,这块屏幕后面蕴含的,是的确可以改变很多人人生的东西,我们没啥可酸的。

屏幕给了学生更大的动力和勇气

山区学校的孩子们在跟着重点中学直播学习的同时,也是跟着重点中学的进度的,就如被报道的禄劝中学的课程就是跟着成都七中的授课内容和进度同步进行的,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练习。根据《中国之声》的采访报道,接受直播课程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接受度很高,禄劝一中的学生说:“那边的教学特点就是密度大,知识量覆盖广。刚开始跟不上的时候会让我觉得压力很大,所以我就更想赶上他们了。到后来习惯了,能跟上了,觉得那边的老师就像自己的老师,隔了一层屏幕并没有距离感,就像是6门学科有了12名指导老师。”

当然,网络班教学过程中,被接受一方的老师们也不能“袖手旁观”。除了课前准备、课间讲授,学生没有跟上和理解的课后还需要一起查缺补漏。新的教学模式除了给学生一个参照和动力以及成绩上的帮助之外,也给老师留出了更多的时间钻研学科与观察每个学生的问题,能针对学生自己的问题逐一帮助他们解决。

这个教育模式不是那边的老师给了你多少东西,是很好的一面镜子,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压力,对这些孩子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这是一块承载教育进步的屏幕

说实话,远程教育本身试图解决的就是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现在“屏幕”就做到了这一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同,因而哪怕天资相似的学生,从进入三流和一流不同的学校开始,命运就已经被设定在了特定的跑道上。像禄劝一中一样的学校中的同学们,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在跑道内超车,抵达更远的终点、实现阶级的跨越更是难上加难。

这里又会有人来质疑了,山区小孩听了省会名校的老师的课,就跃出了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恶性循环吗?对,彻底解决教育不平等确实很难,但“屏幕”教学的引入难道不是一种进步的尝试吗,况且这个大胆的实践确实已经带来了巨大的正面影响。我们要知道,不理解外面世界的规则,就会导致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想要的东西:山区中学的孩子们缺少努力的人吗?不缺!但几十年来,真正从山区走出来的名牌大学生多吗?不多!甚至几年出一个的时候能让全村人高兴几年,直到下一个幸运儿的出现。但引入“屏幕”这几年,孩子们接受到了不同于从前的教育,他们了解了比自己好的学校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一所学校在16年有88人进入顶级学府,那就是说,1年最少有5人,从数据上来说,这个进步显而易见。

另外,从前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考上了大学以后,很多会发现自己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从前的他们只知道学习、回家、吃饭、学习...如此循环往复,但在大学,他们的同学会奥数、会国学、甚至会他们不知名的乐器,他们参加过自己从不知道的社团,他们发现原来大城市的生活是这样的...很多人在大学之后变得迷失,他们质疑自己从前的学习,为什么自己从村里最被看好的孩子变成了最平凡的那一个,很多人甚至就此放弃,《变形计》中山区孩子到城市后产生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有了“屏幕”之后,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好老师的教育,更是给了让他们不再从“井底看天”的窗口,给不能直接感受到高级教育环境的他们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树立起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让他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迎接未来的改变。

“屏幕”给了孩子们一个更长远的奋斗动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也许还不完善,但它一定是一个进步,一个中国教育的进步,我们要透过“屏幕”看未来,看到一个更公平的中国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