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张无忌的原型是谁?他为何没能成为大明皇帝?

喜欢金庸武侠小说的朋友相信都会对《倚天屠龙记》中的男主人公——张无忌产生深刻印象。按照小说的描写,他不仅外表俊朗,武功独步天下,而且还是位高权重的明教教主,连朱元璋都是他的部下。完美,实在是完美到了极点,所以无数武林中的美女都爱上了他。但小说终究是小说,张无忌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原型呢?还真有。

在元末的真实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个人物,他不仅和小说里的张无忌一样幼年丧父,一样是明教教主,而且同样曾是朱元璋的上司。他就是史称“龙凤皇帝”的韩林儿。

韩林儿的父亲是元朝末年北方红巾军起义的领导人——韩山童。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顺帝派大臣贾鲁治黄河。期间,因大量征调百姓参与该工程,而导致民怨沸腾。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决定利用明教和白莲教的信仰组织民众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但百密一疏,即将起义的前夕,消息走漏了。得知消息的当地知县立即带着官兵捕杀了韩山童。

事后,韩林儿的母亲杨氏带着他逃到了附近的山里,而刘福通则带着部分起义群众杀出重围,并经过与元朝军队的多次战斗后占领颍州、亳州等多个府县,兵力发展到十几万人。这场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不久,郭子兴、张士诚等人也纷纷在多个地区打着红巾军的名头组织了起义。

也许是刘福通等人感觉自己在起义队伍里的威望不足,他们在起义四年后的至正十一年派人找到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的下落,并将其迎进了亳州城中立为皇帝,又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宋政权虽说还只是偏居一隅,但建制却很完善。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六部,在地方设行省。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刘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这阵容比金庸小说里的明教总坛还要齐整得多。

虽然阵容齐整,但这些起义军将领却远没有小说中的光明顶总坛团结,内斗不断。先是杜遵道仗着韩林儿的宠信专权,而后心生嫉妒的刘福通就干脆找了个机会把他杀了,自己当起了丞相,开始总揽大权。

内部争权的同时,外敌也很快袭来。同年底,元朝派出的大将答失八都鲁在河南太康打败刘福通,亳州也很快失守。刘福通带着韩林儿退驻安丰(今安徽寿县)。次年,兵力有所恢复,不仅成功收复了亳州,还组织了北征军、西征军等远征部队四出进攻元朝军队。

至正十八年五月,刘福通领导军队经过三年苦战,攻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因为汴梁在历史上曾为北宋都城,有着非凡的政治意义,所以刘福通就把都城迁到了这里。当时,韩林儿的宋政权达到了极盛时期,连实际上和他素无瓜葛的朱元璋都用他的龙凤年号,都成了他名义上的部下。

韩林儿虽然在名义上是红巾军的领导人,但既没有小说里张无忌那样厉害的武功,也没有任何指挥军队的经验和能力,所以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一切都被刘福通所把持。他这个皇帝所能做的只是授予将领官衔,按刘福通的意思发布一些圣旨而已。

刘福通虽然在领导起义军和元军作战时取得了一定胜利,但从本质上还是个流寇思想严重的草莽之辈。他根本不对起义军将领加以约束,所以派出的所谓远征军基本上形同土匪,到处烧杀抢掠。很多被远征军占领的地方往往是随得随失,根本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政权建设。所以,他派出的几路远征军虽然有的一度打到元大都,有的甚至打到关外的上都,但都没有对汴梁起到任何的战略支持作用,很快都失败了。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察罕帖木儿所率元军包围了汴梁。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窘境下,刘福通带着韩林儿勉强逃到安丰,后宫嫔妃、官吏家属以及符玺印章、珍宝等全都落入元军之手。

看到红巾军的首领韩林儿、刘福通穷途末路,张士诚起了趁火打劫的主意,他派大将吕珍包围了安丰,不久攻进城杀了刘福通。就在韩林儿即将落入吕珍之手的危急关头,朱元璋派出的大将常遇春带兵把他救了出来,安置到了朱元璋控制的滁州,从此他受到朱元璋挟制。(张士诚和朱元璋争夺韩林儿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韩林儿在各派红巾军中的政治影响力,也就是“挟天子,令诸侯”。)

至正二十六年,已经几乎完全控制中国南方半壁江山的朱元璋自觉已经不需要韩林儿这个“天子”了,于是派廖永忠在瓜步(今江苏六合县南瓜埠)人为制造了一场事故,将他沉到了江底淹死。

虽然小说中的张无忌会把皇帝让给朱元璋做,但在真实的历史上皇位只能靠夺,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