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海拔很高,被称为“世界屋脊”。但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主导的中外联合研究团队发布研究结果揭秘了这片神秘高原的“另一幅面孔”:4000万年前的西藏中部曾存在一片巨大的“热带雨林”。现在的你,是不是很好奇“热带雨林”是怎么变成“世界屋脊”的?
新的琥珀埋藏地
故事要从伦坡拉盆地说起,它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一块狭长地域。这里是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们钟爱的地方之一——因为在盆地的中东部有发育得比较好的沉积岩层,足足有三五千米厚。
【小知识】
沉积岩,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一层层覆盖上去,然后逐渐变成了石头。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一些动植物遗体、残骸等会被埋住,然后变成了化石。
所以,我们能从沉积岩中找到化石,并且推测出当时的情况。
这里的沉积岩由上层的“丁青组”和下层的“牛堡组”构成,前者距今大概两三千万年前,后者则大约四五千万年前(“XX组”,就是地质学家对不同类型或年代的沉积岩层的称呼)。
在“丁青组”的下层,靠近“牛堡组”的位置,科学家找到了一个埋藏琥珀的地层,这些琥珀通常小于1厘米,嵌入在灰色的泥岩中。这也是西藏地区的首次琥珀记录。
本次科研人员发现化石的西藏地区伦坡拉盆地(图片来源/中新网)
曾经的热带雨林
科学家对这些新发现的琥珀进行了成分分析,并与已知的植物类群进行比对。你也许知道,琥珀原本是植物滴落的粘稠树脂,历经了数以几千万年的时间逐渐石化,但与其它化石不同,它仍然保留着很多有机质,总会保留下一些成分和线索。
那么,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这里的琥珀是什么植物滴落的树脂形成的?
答案是一类叫做龙脑香科的植物。具体哪种?没有看到树木枝叶的化石,很难说。但至少,确定了植物类群。
幸运的是,这个类群的植物还建在,并且依然生活在欧亚大陆,如我们所熟知的青梅、望天树、龙脑香等。它们的茎干高大,有很多物种都能产生粘稠的树脂,并且气味芳香。大名鼎鼎的天然冰片,正是从龙脑香的树脂中纯化提取出来的。这是一个适应热带气候类型的植物类群。而一个埋藏着这种琥珀的地层,则意味着,这里,曾经有过大片的含有龙脑香科植物的森林。它们曾在这里形成了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
这里,曾经是热带雨林。在时间上,应该属于较早的“牛堡组”,距今估计4000万年前。
本次研究的孢粉化石(图片来源/中新网)
本次研究的介形虫化石(图片来源/中新网)
科学家同样分析了埋藏琥珀的岩层,通常来讲,岩层的地质年代和环境应该是和里面埋藏的琥珀化石是一致的。他们分析了岩层的花粉化石。这是一些微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小颗粒,数量庞大。古生物学非常善于用花粉化石进行断代和分析,并把它们作为一把地质学上的时间标尺。
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划分大多数属于松类等裸子植物,然后是被子植物,比如栎类,蕨类植物的孢子则很少见。这个物种组成的话,看起来应该是个温度不太高、降雨不太多的状态。
说明此时已经有了隆起的高原,气候已经开始变冷、变干。大概就是在地质历史上晚一些的“丁青组”的状态吧?
等等!
刚才不是说热带雨林吗?
这就尴尬了……
除非,有这样一种可能——原来埋藏树脂的那些沉积物被破坏掉了,琥珀暴露了出来。然后,它们又被后来的泥沙重新掩埋了。而重新掩埋的时候,这里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森林形式——以松类等为主体的耐寒森林。
大陆相撞后隆起的高原
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在很久以前,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并没有在一起,青藏地区的南缘滨临大海,热带气候在这里孕育了大片的雨林。到了约5000万年前左右,印度次大陆一头撞上了亚欧大陆,并向下俯冲。而亚欧大陆则向上隆起,就像一张厚纸一样,慢慢翘了边,有了褶皱。青藏地区的海拔开始上升,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
通过这次在伦坡拉盆地的发现,我们大概可以做出如下推测:
在最初的一两千万年内,海拔上升有限,气候依然温暖湿润,能够让热带雨林的植物继续存活。此时,仍然是“牛堡组”。但是,随着地面不断隆起,海拔持续升高,气候开始变得凉爽、干燥,森林生态系统开始挣扎,雨林逐渐变成了阔叶林、松林。这时,就变成了“丁青组”。最后,森林终于撑不住了、活不下去了,变成了草原,青藏高原也慢慢形成了今天的状态。
后来,寒冷的高原逐渐演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动植物体系。其中的一些,比如披毛犀等,在后来的冰河时代到来时,走出了青藏高原,向大陆的其他地方扩展,然后,又在冰河时代结束时灭绝。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那里的一些特有物种,比如大名鼎鼎的牦牛、藏羚羊和白唇鹿等。一次规模宏大的大陆碰撞,就这样深刻地改变了青藏高原的环境。
撰文/冉浩(科普作家、动物研究者、物种网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