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乘联会公布了11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的销量数据。单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为214.1万辆,同比下滑16.3%;1-11月份累计销量2107.7万辆,同比下滑2.5%。零售销量方面,单月狭义乘用车销量为246.5万辆,同比下滑18.0%;1-11月份累计销量2015.2万辆,同比下滑4.0%。
较上个月数据来看,国内乘用车市场形势有逐月进一步“趋冷”的趋势。
在供应端,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库存数据显示,11月份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创了历史新高,达到惊人的75.1%。受困于此,以往会在年底给经销商压库冲量的车企,在11月份也不得不进一步放慢追求批发销量的进程。不仅如此,乘联会的数据显示,车企已经在进一步降低产量。
可以预见,多数车企年底压库冲量的习俗在今年或将取消,一些车企全年销量目标或难以达成。
在需求端,消费者在年底集中买车的习惯应没有变,这点从我观察身边近期买车或咨询买车的人及马路上未上牌新车集中变多有所见。不过,能买车的人较之同期减少应是客观事实,这已经反映到11月份的零售销量数据上。
造成能买车的人减少的原因,或仍然与房地产等对居民消费能力的侵占有关系,这种影响或将持续较长时间。对此,我们或可继续看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数据,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创年内第二低值。
至于有人说的国五切国六对需求的影响,我认为这种影响存在,但不是关重影响因素。一来目前只是部分地区试点,影响区域有限;二来,能买车的人还是那些人。
综合供给和需求端的情况来看,我们目前似乎看不到市场回暖的信号;这与上个月的情况基本相似。不过,既然市场已冷如斯,行情及影响因素基本明朗,我们也没有必要继续陷入悲观的情绪中,更别指望“天上掉馅饼”了。
至少,目前来看国内汽车市场总容量依旧很大,足够车企在其中深挖机会。况且,政策层面也在释放一些积极的信号,如关税调整、代工合法化等。
所谓过冬忙屯粮、缺水深挖井,目前的市场调整期也应是车企的战略调整期。对此,我认为或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其一,在战略层面及早明确转型的节奏。目前,为应对市场的波动及迎接智能化、新能源时代的来临,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已开始行动。大范围裁员以优化成本结构是一方面,可我们更应该看到两家车企在智能化、新能源领域已做的布局和展现出的能力。比如,福特汽车与沃尔玛联合开展社区无人驾驶车送货服务。
我们都知道智能化、新能源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尽管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总是要做的。协调现有现金流业务和新业务的关系、明确转型的节奏,对车企而言或至关重要。
其二,开展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细化营销。数据显示,中国80后有2.28亿人,90后有1.74亿人,2000后有1.47亿人。这些人已是或将是主力汽车消费群体,客户在哪里,营销就在哪里,营销不在领导那里。此外,在营销层面,创意是很重要,但执行更重要;一轮持续的场景化、体验化传播,总能让人记住一些信息。
“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是约翰·沃纳梅克的至理名言。营销上的投入浪费一直存在,这或许也是福特汽车在这一轮的调整中为何会继续减少广告投入的原因。我无法对其评价对错,但提高广告投入的效益,做精细化的营销是有必要的。
其三,优化产品线、持续改进产品。在前几年,国内爆发式的增长推动车企推出了各类轿车、SUV、MPV车型。产品品类齐全,对车企来说是好事,但目前的市场形势已然转变,还需要“多生孩子好打架”式的投产品吗?至于,一些车企在同一价格范围内甚至有多款同类车型的做法,或许也更应该被优化调整了。北美轿车市场的萎缩,让福特汽车在当地逐步停产轿车产品;同样如此的,还有通用汽车。
另外,一方面是消费需求在升级,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在不可逆转地加强,国内市场已进入“从要有车,到要有好车”的新时期。对现在的汽车而言,视觉品质提升有必要,动态性能提升也需要被重视。不过,对国内的多数车企而言,要求产品改进“一日千里”就太苛刻了,但“小步快跑”是有必要的。在这方面,吉利汽车在帝豪产品上的表现值得称道。
总体来说,11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的表现,虽然不好看,但也在预期内了。况且,市场的这种波动,对产业而言或许也是一次盘整的好时期。再次期待春天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