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2月9日】1916年的今天,日本的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去世,大脑留存至今
1867年2月9日,夏目漱石出生于今东京新宿的一个小吏家庭。2岁过继给别人家为养子,10岁回到亲生父亲家。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充满兴趣,立志要成为汉文作家。
15岁时,母亲去世。而父亲和哥哥对他非常冷漠,备受冷落的夏目漱石在19岁时离开家,在外住宿。这些遭遇对夏目漱石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888年(21岁),夏目漱石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他与同学正冈子规,也就是后来的俳句运动的倡导者,结为挚友。他用汉文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他第一使用“漱石”为笔名,源自中国代表隐士的典故“漱石枕流”。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大学期间不时发表学术论文,从事俳句写作。
1893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1896年,转到九州岛熊本市第五高等学校任英语教师,并在家人的安排下结了婚。这时期,他专注于俳句,写作了不少文学评论文章,相当活跃,声名鹊起。
1899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学习三年。在这期间他独自一人,生活不习惯,留学经费也不足,几乎陷入幻灭之中,他神经衰弱加剧,唯有埋头苦读。
(夏目漱石,摄于1912年9月13日明治天皇国丧)
1902年,夏目漱石回国后在东京帝国大学讲授英文,并开始文学创作。1905年,他在《子规》杂志上,连载了两回短篇小说《我是猫》。
小说以猫的视角来看世界,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有辛辣的讥嘲,也有悲天悯人之言。全书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一发表就在日本引起轰动,于是在编辑的鼓励下,写了第十一回,终于变成长篇巨著,也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
1907年,他开始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持续了10年之久,包括《虞美人草》、《三四郎》、《从此以后》、《心》等长篇,影响非常大。
1911年,夏目漱石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 1915年,久米正雄、芥川龙之介等人拜他为师。
1916年12月9日,因胃溃疡,引发内出血去世,年仅49岁。夏目漱石死后,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了东京帝国大学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夏目漱石出生在明治维新后举国学习西方的大背景下,响应国家的号召引进西学,并曾亲历英国文学,受西方文学影响很深。
夏目漱石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他的作品大受欢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1000日元的纸币上(2004年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186篇作品,营员“一一”的第13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