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内容遍地都是,但你却愿意付费阅读?从价格心理学解读

心理学:关于人心理的科学

行为心理学:关于人行为的心理学

行为经济学:关于人行为与经济关联的心理学

价格心理学:关于价格与人行为关联的心理学

价格心理学是我这些年在努力学习、实践、总结归纳的一个学科,严格来说属于精神现象学的分支,属于目前世界上一个极为细小的分支学科。同时又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商品都与价格挂钩,此学科又有着极大的实用性,目前仍然在不断的学习探讨之中。

应长沙朋友之邀,开始做一些关于小说阅读付费的价格研究,要达成的目的是致力于通过修正价格,以及价格的形式来完成:优先级目标,最大化单个用户付费价格及意愿,次优级,通过对价格及价格形式的调整,用户同等付费或者更多付费的同时,满意度更高。

此文暂时做为初稿,也因为商业数据暂时不够全面,仅仅只涉及到部分价格的探讨,其他更多详细,将在日后逐渐整理并记录。

目前大部分模式:当一个用户阅读完部分的小说,例如10章节的小说之后,则开始强制用户进行关注公众号,则可以进入另外10章节的阅读,当前面20章节的小说全部阅读完之后,则开始强制收费。

几个问题:

用户为什么会付费?

用户为了什么而付费?

用户付费的意愿强度是多少?

离开的用户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1、用户为什么会付费?

1)当用户阅读完部分的章节之后,用户则因为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付出了部分的时间、精力等,20章节之后出现强制性障碍,需要打通障碍而付费。

2)用户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产生了愉悦的感性心理,需要维持这种愉悦的心情,则需要打破这种强制障碍。

3)用户将自己代入到情节中,主人翁之中,对自我产生了预设,需要进行验证,则需要打破障碍。

2、用户为了什么而付费?

1)用户害怕丢失小说情节,付费。

2)用户满足好奇,付费。

3)用户需要更大的刺激,付费。

4)用户习惯性,付费。

3、用户付费的意愿强度是多少?

用户的付费强度,是指用一个数值来估算用户的付费意愿,例如,付费强度是100,而100的付费强度只能跨越50元的付费障碍,则设置的价格在50元所有较为合理。

用户的付费强度实际是一种精神分析,不属于经验科学范畴。

如何来评定用户的付费强度,这里则可以使用用户付费的历史数据进行估算,能够用数据侧面推导出用户大致的付费强度。

当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用户的付费强度,则可以确定好一个价格区间。

同时掌握了用户付费强度的部分影响因素,则可以通过小说的内容、形式、情节等影响其付费强度,从而调节其价格区间。

不同的用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用户的付费强度会不同,当通过数据分析完之前的用户付费强度,并无法准确知道未来用户的付费强度。

总的来说,用户付费强度无法准确把握,但其最大的意义是找出并且影响增加用户的付费强度。

4、离开的用户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如果一个用户的付费强度是100,对应的价格仅为15元,但是价格障碍却是30元,则此用户会流失。

流失的用户必然不是满意的用户,只有留下的付费更多的用户才是对小说产品满意度更高的用户。

离开的用户会得到小说情节的延伸,得到小说情节角色的人设。

离开的用户失去了继续参与情节权利,失去能够继续愉悦自我的一种手段。

5、其他

不管是用户被强制推荐某本小说,还是自我主动选择某本小说,小说中的内容都绝不能完美符合商业公司要求的,最大化付费强度。因为其小说能说服人群不同。

这一点,在实际的商业运用中,可以给予用户部分的选择选择,解决推荐两种方式来解决。具体的做法是,通过数据分析,某12(例如)本书,对应某12类人群,并且在其首页进行推荐,则能够较大可能的提高付费强度。

此种方式,与前面第四条有着冲突,则用户失去什么这一条,用户失去了某类东西之后,产生负面情绪,则是负数值的付费强度,在其首页再次推荐其他类型书,则是增加其付费强度。

6、价格的设定

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付费19元的超过29元,付费29元的超过39元,而这些都高于付费100元的。

这是完全不正确的考虑,也可以从商业公司的数据上面得到证实。

当用户的付费强度为100时,对应的价格区间假设围绕50元,则用户不会仅支付5元。用户的付费强度一旦达成,则需要相对应的价格来肯定其强度存在的必要性。

那么在价格设置中,30元,50元,100元,这种设置则很可能是一种可笑的商业逻辑。这种商业逻辑,则是考虑,通过优惠等条件让原本意愿支付30元的用户进而有可能支付50元,完全错误。

那么价格设置可能更合理的方式,可能是,5元,50元,100元。

上面这种情况需要数据分析从而得出更多的结论。

7、价格数字

29.9元的设置,相比30元的设置,暂时假定其背后的价格是相同的。

29.9元的价格更加容易激发用户的感性行为。

30元的价格更加容易激发用户的理性行为。

此分析实际使用的可能案例为:29.9元的价格数字,运用在“书点”上面并且匹配例如“每章节需要书点25点”较为合适。

30元的价格数字,运用在“月卡”“季卡”上面则更为合适。

其原理为,当数字激发的是感性,则用匹配符合感性的产品设定,当数字激发的是理性,则需要匹配理性的产品设定。

8、价格选择项数量

几个常见的标价的数量案例

1)30元 50元 100元 200元 365元

2)29.9元 49.9元 88元 365元

3)19元 29元 59元 99元 199元 365元

这里的三个案例中,其价格的选择项数量分别为5个、4个、6个。

其数量越大的时候,则代表用户的选择越多,其能够思考的空间越多,激发其理性思考越多,相应的则可以尽量采用包月等方式。

其数量越小的时候,则要求用户快速进入感性的选择空间,用“书点”的方式更为合适。

9、价格的阶梯

价格的阶梯在其数学上,和在用户心理之中是不同的。

例如,案例

1)29.9元 49.9元 99元 365元

2)1元 11元 111元 365元

前者的大约每次增加1倍左右,后者每次增加11倍左右,而在实际的感官中,用户无法真正的确定其倍数的大小。

此种方式的实际运用为,通过增加数字的倍数,从而增加产品的付费区间,从而抓住更多的不同用户付费强度,例如:

1)9.9元 39.9元 69.9元 200元 365元

2)0.99元 39.9元 69.9元 200元 365元

其第一个案例中,第一个选择项与第二个选择项之间相差4倍。

其第二个案例中,第一个选择项与第二个选择项之间相差40倍。

10、终极的价格设定

上面的价格设定,以及价格选择项设定,阶梯设定等,并非为实际能运用的某种绝对理论,仅仅用来在规划价格,以及设定价格的时候提供出来更多的不同的价格方式。

实际意义则为打破人们对于价格设定的常识性判断,从而找出更多可能的途径,扩大商业公司的盈利。

终极的价格仍然需要最终的测试来完成,即通过市场的检验获得最佳的数据。

作者:我冒来 

版权声明:任何人不得转载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