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战斗力前期那么强,后来为什么不堪一击?主因并非腐化堕落

清朝的前身是发源于东北的建州女真部落。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努力经营之下,建州女真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雄踞东北的后金政权。努尔哈赤死后,继位的皇太极将国号由“金”改为“大清”。1644年,清军通过山海关进入中原,并占领了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之所以能够成功定鼎中原,主要是因为拥有一支很强大的军队。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八旗军,还是入关后收编的绿营军,在当时都算得上战斗力爆表。可是,从清朝中期开始,原本被称为虎狼之师的清军却突然不行了。让乾隆皇帝沾沾自喜的“十全武功”(乾隆时期的十次军事行动),每场胜利都花了很巨大的代价。而在乾隆之后,清军战斗力更进一步下滑。十九世纪50年代,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起初只有两万余人,却席卷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奉命前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几乎是不堪一击,彻底完败。原本能征善战的清军去哪了?

后来的人大多将清军战斗力急剧下降的原因归结于承平日久,军队腐化堕落。而事实上,这虽然是原因之一,但却不是主因。


首先不得不承认,只有在战火的洗礼中,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虎狼之师,这是经过无数历史经验反复验证过的事实。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其军队战斗力是最为强悍的。清军中后期的战斗力比不上开国时期也属正常现象。

可是,清军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面临的对手是一群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经过专业军事训练的矿工和农民。清军再差劲,好歹也是专业军人。为什么职业选手反而干不过业余选手呢?这就不能用承平日久、腐化堕落等原因能轻易说得通了。事实上,清军之所以战斗力远不如以前,主要是在军事制度上经过了很大的改变。


康熙皇帝执政后期,为了防止将领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就对军队制度作出了这样的改变:佐领以上的清朝军官每隔三至五年就要在各驻地之间调防。这就防止了军官和士兵之间形成长期私人关系,更重要的是杜绝了高级军官和中低级军官之间形成私人关系。对于和平时期来说,这种制度确实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可是到了战争时期,这项制度的缺陷也暴露无遗,因为“兵不习将,将亦彼此不和”。

所以,到了康熙朝后期,清军的战斗力就已经大不如前。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清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直到雍正帝即位后,才终于平定。而此前不久,清军曾平定三藩,征服葛尔丹,驱逐沙俄,实力所向披靡。


因此,清军战斗力之所以大幅下滑,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制度上的变革。而后来大破太平军的湘军,则采用的是另一套制度:统领可以挑选下属的营官,营官可以挑选下属的哨官,这样一层层下来直到底层士兵。所以,湘军的私人关系非常密切,湘军统帅曾国藩这样评价道:“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恩。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同样的一群人,在不同的军事制度下,表现却完全是天差地别。因此,把原因都归结于腐化堕落显然并不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