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使团访华,声称没有领土野心,却引起乾隆大怒

十八世纪末,当时正处在“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国力飞速发展。在实现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后,英国制造的许多产品都出现了大量剩余。因此,英国急于想开拓国际市场,将本国生产的物资销售到世界各地。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远在东方的大清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非常富裕,因此自然是开展贸易的最理想对象。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英国贵族马戛尔尼率领使团访华,希望双方能就贸易问题进行磋商,以实现互利。这就是清朝外交史上著名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这次外交行动,因此在使团出发前,曾再三叮嘱马戛尔尼,一定要跟清朝的人讲明,英国访华的目的旨在实现通商,并没有领土野心。由于此前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更习惯于用枪炮打开一个国家的大门。因此,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算得上是当时中西交往中最友善的一次行动了。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抵达中国。由于清朝方面听说这个英国使团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为了给乾隆皇帝祝寿,因此最初表现出了欢迎态度。乾隆皇帝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依惯例,海上达到的外国贡使一律由广州上岸),并命令沿海各省地方官员做好接待工作,为使团免费提供丰盛的食物和其他补给品。


马戛尔尼等人初来乍到,看到中国人竟是如此热情,心中大受感动。为了投桃报李,他向前来接待的清朝官员表明了姿态,一再强调自己这次率使团访华并没有领土野心,而只是想在通商贸易和双方外交上达成共识。马戛尔尼认为自己的话可以打消中国人的顾虑,可他却万万没想到这番话不仅引起了接待的清朝官员反感,后来被乾隆皇帝得知后更是勃然大怒,。原来,清朝一直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如今一个西方蛮夷小国竟敢声称对清朝没有领土野心,难道它有能力对清朝的领土产生野心吗?这就好比一个弱不禁风的小个子对一个彪形大汉说让他放心,自己不会打他一样令人可笑。因此,马戛尔尼这个表决心的声明在清朝皇帝和官员眼里反而成了一种侮辱。不过,当时的清朝人普遍认为这些西洋蛮夷不懂礼数,所以对他的这番非常冒犯的言论最终还是给予了原谅。


很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英国政府用平等的口吻给中国朝廷写了一封国书。英国统治集团认为这是给予一个非西方国家特殊的尊严,但清朝官员却将其视为桀骜不驯、傲慢无礼的举动。一个蛮夷小国,怎么敢用平等的语气向天朝上邦致函呢?因此,清朝方面对于英国使团前来“朝贡”一事的热情迅速降温。

使团抵达天津后,中英双方在礼仪问题上又爆发了更严重的冲突。按照清朝的朝贡礼仪,各国贡使觐见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而马戛尔尼表示英国并非清朝的朝贡国,他最多只能接受对皇帝行他对英国国王的礼,即单膝下跪。

最终经过数周的讨论,清朝方面终于同意马戛尔尼在觐见皇帝的时候行单膝下跪之礼。在又等待了一个多月时间后,乾隆皇帝终于同意召见马戛尔尼一行人。当马戛尔尼看到皇帝被人前呼后拥迎进一个“华丽的大帐篷”时,立刻被中国人的礼仪之宏大给惊呆了。乾隆皇帝在召见马戛尔尼等人时,亲手给每个人斟了一杯酒,马戛尔尼和他的随行人员在皇帝面前一饮而尽。但他却不知道的是,皇帝亲自斟酒属当年汉朝对待蛮夷的五饵计策之一。


在各种礼节性的会面结束后,马戛尔尼原本以为接下来应该正式讨论通商贸易问题了。可没想到的是,清朝官员却告诉马戛尔尼寒冬临近,他们该起身回国了。马戛尔尼提出抗议,不过他得到的答复却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根本没必要与外夷(英国)通商。更让马戛尔尼感到灰心丧气的是,他这次访华带来了英国最先进的产品,如天体运行仪、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以及榴弹炮、迫击炮、连发手枪等。可是清朝官员认为这些东西不过是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

最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任务以失败告终。对清朝来说,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并做出改变的历史性机遇。而对英国来说,通过此次访华看清了当时清朝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清朝也并不像原来欧洲人传说中的那么强大。

四十多年后,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用战舰和火炮敲开了大清王朝封闭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