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母子连心,然而就在几天前,湖南沅江泗湖山的一起命案,让为人父为人母都唏嘘不已。
经初步审讯,男生只是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
1、才12岁,为什么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
嫌疑人小吴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恰好处在从少年期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迅速发育成熟,有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
这一时期中,孩子最大的特征就是不服从权威,常处在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很多家长习惯于用过去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他们,过多的呵护与管制会成为束缚青少年的“绳索”,这种“绳索”如果长期存在,轻则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不敢去探索,重则会让孩子内心积郁很强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如果找不到出口,就会让孩子出现偏差行为。
“不满于母亲管教太严”,反映出了小吴的自主性已经被长期的管教挫败,积郁了很多对母亲的攻击性,在平时不敢表达,只待时机一触即发。
“将母亲砍了20多刀”,这是一种过度攻击行为。
过度攻击行为的背后一定潜藏着情绪宣泄的需求,换句话说,小吴是在用这种绝望的反抗表达出了郁积已久的怨恨和愤怒。
悲剧发生在小吴吸烟被母亲体罚的时候,可以说,母亲体罚孩子也是一种攻击行为。而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正在发展过程中,心智发展的重要来源是父母,这导致他们很容易去模仿来自父母的行为。
于是,当母亲长期对孩子的问题用暴力来解决时,孩子在绝望中只得选择把母亲当作一个“问题”用暴力解决了。
另外,据报道,“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市外打工,母亲在家里带着2个儿子。”由此可以推测,小吴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是较为缺失的,而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榜样作用。
2、“父亲缺失”的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当今社会,父亲出门在外,无法和孩子产生有效的互动,这种情况是很常见。这就会产生一批父亲功能缺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会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在学校乃至社会中寻到可以充当父亲角色的人,换句话说,这就是孩子对外部的重要他人产生了认同。
这种认同是不可控的,当这位“模范”充满着攻击性和偏差行为,孩子也可能会在错误的心理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另一种是在母亲的口中重构一个父亲形象。比如,我们常会听到“你爸爸是一个××的人”。
这个形象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母亲可以为孩子重构一个“英雄父亲”的形象,让孩子可以去崇拜,去学习,自然很好,而一旦这个形象在母亲的口中沾染了太多负面信息,孩子的自尊心会产生很大的损害。
3、“父亲缺失”的家庭应该注意哪些?
切莫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丈夫过多的负面评价,维护好孩子心中的“好父亲”形象
父亲在自主性、执行力等方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的未来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父亲的认同程度,“虎父无犬子”是有心理学根据的。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父亲形象是重要的,善于发掘丈夫身上的优点并且传达给孩子,就是一种“好父亲“形象的传递行动。
还有,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多的中伤丈夫,由于孩子心理的内部认同机制存在,你的负面评价终将会转变成孩子的心理事实,从而让孩子你成为第二个失败的丈夫。
即使要说些负面评价,也尽量把评价集中在事情上,”你爸爸这件事做得不太漂亮哟,但是他也很可爱的!“,而不是集中在人上,“你爸爸是一个很失败的人,这点事儿都做不好!”
对事不对人,无论在任何的沟通形式上,都是黄金法则。
多创造让孩子与父亲共处的机会,让孩子与父亲建立情感链接
创造父亲和孩子共处的机会可以让孩子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独立感和自主感,和父亲一起愉快玩耍也是提升孩子创造力的有效方式。
在一些不能实现孩子和父亲面对面沟通的家庭中,保证适度的通话时间也是有效的。
有些孩子是“听觉型”的,听到了父亲的声音就可以得到能量,产生链接。
不要对孩子产生过度的控制,及时排遣孩子心中的攻击性
过度控制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的缺失,在短期会让孩子内心健康的自主性化为攻击性,导致偏差行为,在长期孩子长大后也会变成一种没有方向的人,难以做出重要的人生抉择,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
想要学会爱孩子,第一步要学会去放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
还有,无论发生了什么,都尽量不要体罚孩子,孩子的模仿行为超出你的想象,学会用语言去处理矛盾,并做好情绪调节工作。
美好的孩子来自于美好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家长自我教育,只有我们懂得了做好自己,才懂得去做好父母,才会有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