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十六年皇子,三年“傀儡”皇帝的嘉庆,终于长出一口气,大清的江山完全属于他一人的了。如果从顺治入关到宣统退位整个清王朝的国运来看,此时的清朝正好走完了一半的路程,往前看尽是辉煌,往后尽为不堪,可见嘉庆时期是清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由于嘉庆帝在位期间建树不多,而清朝国势又江河日下,因此一些史学家称嘉庆帝为一代碌碌无为的昏君。
也有很多史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嘉庆帝为扭转清王朝衰败局势可谓呕心沥血:惩贪治污、整肃吏治,勤政节俭、以身作则。尽管最后他没能力缆狂澜扭转清王朝衰落走势,但是在位期间曾尝试各种努力,延缓清王朝过早走向灭亡。
实际上,乾隆留给嘉庆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清王朝,嘉庆要想重振国势,百废俱兴,哪有那么容易呢。
那么,乾隆留给嘉庆一个怎样的摊子?
第一,吏治松弛,朝纲不振。
清朝吏治腐败从乾隆四十年和珅上台后,各级官吏纷纷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据印鸾章的《清鉴纲目》载:“(和珅)终高宗之世,恩宠不衰,养成乾隆末年内外官吏贪墨之恶习;其党皆掊克聚敛,吸收民脂民膏,厚自封殖。百余年之元气,为之斵丧殆尽,人民相率思乱。”当然,印鸾章将过错全部归咎于和珅应该有失公允,不过也真实反映出当时的吏治腐败,的确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急剧加深。实际上,吏治腐败从乾隆中后期就开始愈演愈烈:下级行贿上级、上级向下级索贿。如嘉庆初年军机首辅王杰上奏:“各级官吏贿赂公行,各省亏空之弊起于乾隆四十年以后。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简,分贿赂之等差。此等赃私初非州县家财,直以国帑为黄缘之具。上司既甘其饵,明知之而不能问,且受其胁制,无可如何……一县如此,通省皆然,一省如此,天下皆然。”(李桓《国朝耆献类征选编》)
又曹正镛《仁宗睿皇帝实录》载:嘉庆帝对朝野上下的吏治腐败深恶痛绝“外省属员逢迎馈送,最为州县陋习……上司到任三日内,所属为之备办供应,家人亦多方勒索。”下级官员为了讨好上级,只有搜刮民 脂民膏,导致‘文员系剥削民间,肆行扰累’的现象不断发生。”
和珅被抄家后,仅豪宅田产、当铺、绸缎绫罗、奇珍异宝及不计其数的黄金白银,其数量就相当于当时朝廷一年国库收入水平。这种无论官员大小都以权谋私的局面,给清王朝的各项事业带来极大灾难。如历代皇帝最关心的河工,仅南河工程一项就花费近亿两,从乾隆五十九年到嘉庆十年,南河等处漫口大工程用银379万两,建设砌筑各项工程用银2690万两。从嘉庆十一年到嘉庆二十一年,南河大工程用银1249万两,各项小工程用银4897万两。一条河道,前后20多年间,竟花掉1亿两白银。再看这1亿两白银所修的工程,一场暴雨不知有多少处会决口,实际上大部分银子都进了各级官员的腰包。
第二,土地高度集中,失地农民增多。
我们知道,满清入关后,开始以皇室庄田、宗室庄田、八旗田……名义圈占大量土地。康熙八年(1669年),虽然清政府正式下诏禁止圈地,但是此后满洲贵族仍依恃各种特权侵占良田。自清中叶起,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方面得到巩固和发展,贵族官僚、地主、大商人对土地的兼并近乎疯狂。如乾隆时期,仅由皇室控制的官田皇庄就达到八千余顷,汉族大官僚占有土地的数目也不在少数。据《皇朝经世文编》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湖南巡抚杨锡绂指出湖南土地髙度集中的情况,“近日田之归于富户,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
乾隆时期,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但是土地却高度集中,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局面。
大批失去土地或根本就无土地的农民,不是沦为佃户和雇工,就是成为流民。而沦为佃户的农民,也逃不脱地主阶级的高额地租。当时地租率最少也是四六分成(地主四,佃户六),一般仅为对半分。很多读者认为这样的地租率还行吧,但是诸位别急,佃农除了要向地主交纳地租外,还得向地主缴纳各种各样的附加租,而且还不管天灾人祸,年年如此。
不要以为在清朝当一个农民这样就行了,还需负担朝廷的各种捐税。实际上,农民终年劳作所得的粮食,除了交完地租外,所剩无几了。正如雅尔图在《心政录》里所奏的一样:“且佃户惟恐地主夺田另佃,往往鸡豕布帛,无不搜求准折,甚至有卖男齋女,以偿租者。”
于是,更多的无地或者难以忍受剥削的农民沦为流民。一些流民干脆违反朝廷禁令,到东北、蒙古及沿江沿海等封禁之地开荒垦殖。这些人除了要辛勤劳作,还得想方设法应付官府的驱逐,朝不保夕;而大部分流民则进入深山老林地区开荒种植,以求生存。如乾隆末年,川、楚、陕交界区的山区里,流民聚集高达数百万。他们扶老携幼来到这蛮荒之地,有的开荒种田,有的到木厂、炭厂、林厂等打小工。即便这样,仍遭到当地官吏、地主豪绅、地痞恶霸的压榨欺辱。
但是,一旦这些流民被逼得无法生存下去了,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走上反抗之路以求生存。如乾隆末年爆发的川楚陕农民大起义,其主体基本为流民。?
第三,军队建设松弛,纪律涣散。
据史料记载:嘉庆帝还是储君之时,伴随乾隆参加一年一度的热河大阅兵,据他回忆,在现场看到的情况令他深感忧虑:曾经如虎狼一样的几万八旗军,挥兵南下,灭了明王朝,而今许多官兵竟“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要知道,清王朝统治者一直以骑马射箭为安邦治国之本,乾隆就曾自诩十全武功,但随着国势日益强盛,八旗享受种种特权,令他们骄奢怠倦,尚武的传统丢掉了。镇压白莲教大起义,不得不起用地方团练和乡勇作战。
第四,财政拮据,国力衰退。
满清入关后,经过三代人的励精图治,乾隆前期国库充盈。
据史料记载:当时户部的库存高达8000万两之巨。乾隆竟说:“国帑之多,不知如何用处。”于是,他在位六十年间,南巡、东巡、北狩、西猎,到各地游玩160多次,且每次开支巨大,这样一来国库积银很快“不翼而飞”。此外,乾隆不停地建造各式各样的园林,建造或扩大了包括万寿山之惠山园、圆明园之安澜园、长春园、避暑山庄狮子林等在内的240多处。随着清王朝国力日衰,这些所花费的银两,全部转嫁给老百姓,致使国穷民也穷。再如乾隆自翊“十全武功”,只是他没有计算这十次战争花费多少银两。以两次大小金川之战为例,前后花费了7000余万两,最后双方妥协,不了了之。
至嘉庆继位时,从乾隆手中接过的就是一个国库空虚的王朝了。加上修筑堤坝、战时军费、赈灾用款等,即便嘉庆以身作则,克勤克俭,也难以“填满”巨额亏空的国库。要不是查办了和珅,嘉庆恐怕连锅都揭不开了。
虽然继位的嘉庆踌躇满志,但他只不过是勉强维持着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而已。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是清王朝仍闭关自守,清王朝新的危机很快来临。嘉庆十三年,英国军舰就已经闯入黄浦江,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走私活动日益猖獗……这一切更让嘉庆不能静下心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