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为国背负空前使命,却被喷子口水淹个半死

如今网上一些不分青红皂白,胡乱指责他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的人被称为喷子。喷子的言论极不负责任,但却往往会给被喷的对象造成严重影响。不过,喷子并非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自从人类文明产生开始,喷子就已经出现了。历史上有许多人物都饱受过喷子的言语攻击,今天夜读史书就来说说晚清时期一位被喷子的唾沫星子淹个半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郭嵩焘。


郭嵩焘是湖南湘阴人,早年曾在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学习。这段求学经历对郭嵩焘一生产生了深远印象,他在这里不仅大大提升了知识水平,还与曾国藩、刘蓉等人结识,并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友。

郭嵩焘的学识在当地很有名,但他在科举的道路上走的并不顺畅,他虽然不到20岁就考中了举人,但在之后的会试中接连落榜。和他一同去参加会试的好友曾国藩却顺利考取进士功名,踏上了仕途。

道光二十年(1840年),郭嵩焘在友人的推荐下到杭州给浙江学政当幕僚。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海军从广州海面一路北上,沿途轻松摧毁了浙江定海(今舟山市)的防御设施,并将其占领作为临时据点。郭嵩焘亲眼目睹了英军的的坚船利炮,这给他留下了极为震撼的印象。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郭嵩焘终于考上了进士,入选庶吉士。但不久他的父母相继去世,郭嵩焘回乡为父母丁忧守制。

1852年,太平天国的军队进攻长沙。此时,曾国藩也因母亲去世而丁忧在家。咸丰皇帝敕令曾国藩在湖南境内组建团练对抗太平军。可是这个命令却让曾国藩相当为难。按照儒家礼法,为父母丁忧是天大的事情,如果为了乌纱帽而不顾礼法,姑且不说自己心里是否过意得去,就是同僚们的唾沫星子都能将其淹死。于是,曾国藩打算向皇帝上书推辞。这时,郭嵩焘却光顾曾家,并对曾国藩劝说道:“公素有澄清天下之志,现在机会来了,千万不可错过。况且戴孝从戎,古已有之。”在郭嵩焘的再三劝告下,曾国藩终于打定决心组建了一支团练队伍,这支队伍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湘军。郭嵩焘作为曾国藩的助手,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募捐筹饷。他在后来曾自豪地说道:“湖南筹饷,一皆发端自鄙人。”

郭嵩焘虽然是湘军的创建者之一,但他在后来却选择了另一条路。郭嵩焘思想开明,主张放眼看世界。他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并极力推崇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过,郭嵩焘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大部分士大夫眼里是离经叛道的行径,顽固派的同僚们看到郭嵩焘都是嗤之以鼻,他的同乡则为郭嵩焘放弃才华改而去学西洋人的“奇技淫巧”而感到惋惜。

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任命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是一项空前的使命。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派出过驻外使节。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项使命既责任重大,又无上光荣,郭嵩焘必将因此而名垂青史。可是,当朝廷里的顽固派官员听闻郭嵩焘接受了这项任命,顿时炸开了锅。这些士大夫们讽刺郭嵩焘离开圣人的国度去为洋鬼子效命,有人甚至专门为此写了一副嘲讽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焘的同乡为他此次西行深感耻辱,一些激进的人甚至试图毁掉他老家的房子。


在驻英期间,郭嵩焘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都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日记形式写成了一本《使西纪程》。1877年,该书在国内出版,总理衙门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无数人的嘲讽和谩骂,不少官员以权势胁迫,最终成功说服朝廷将该书销毁印版,禁止流传。郭嵩焘不愿屈服这些守旧势力,于是又从伦敦寄回大量报告,并在其中赞扬了西方的制度。结果,郭嵩焘的此举又引发了更多人对他的人身攻击。许多官员上书弹劾郭嵩焘,指责他是汉奸,背叛朝廷、背叛中国传统文化。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郭嵩焘终于屈服了。1879年,他以称病为由主动辞去公使职务,黯然回到国内。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向朝廷建议留郭嵩焘在总理衙门工作。可是在两位有实权的顽固派军机大臣李鸿藻和景廉的反对下,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郭嵩焘回到老家,一路上受到无数人的谩骂,“勾通洋人”的标语醒目张贴在大街上,地方官员对其都表现地非常傲慢无礼。可怜郭嵩焘为国奉献了一生,晚年却要一直活在当时那些喷子们的口诛笔伐之中。

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终年73岁。一直对郭嵩焘报以同情和支持的李鸿章向朝廷建议为郭嵩焘立传,并请赐谥号(古代对地位高的人在去世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的评定)。结果清廷却以郭嵩焘这个人争议太大为由,拒绝给他追赠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