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的东南角,距离大陆超过480公里的海面上,坐落着由700多个小岛组成的福克兰群岛。这片群岛的总面积仅比天津市大一点,岛上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草甸、灌木丛和砂石滩。17世纪以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探险船、捕鲸船陆续抵达这里。人们在岛上建起了港口和移民定居区。
福克兰群岛的位置 来源:Wikipedia
1833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在环球旅行过程中到访过这片群岛。他在笔记里提到了岛上的“狐狸”、小鸟、鹰等动物,并描述它们异常温顺,几乎不怕人。
达尔文笔记中所写的“狐狸”,是指福克兰群岛上一种特有犬科动物。其他探险家也称之为“南极狼”。不过,现代基因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不是狐,也不是狼。它是独特的南美胡狼属的动物,中文名一般称作“福岛胡狼”。
福岛胡狼的体型和宠物犬哈士奇差不多,它曾是福克兰岛上主要的捕食者。由于群岛内自古没有鼠类、兔类、蝙蝠等其他哺乳动物,所以有研究推测,福岛胡狼是以鸟类和鱼类为主食的。探险家们在岛上驻扎时,这种动物会偷偷钻进人类的营地,偷走“储备粮”。它们对人类没有戒心,以致于一手拿刀子,一手拿生肉,就能将它们引到近处杀死。
福岛胡狼标本,现藏于莱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来源:arkive
在这片总面积仅有1.2平方公里的群岛上,福岛胡狼的数量原本就很有限。随着岛上居民的增多,人们为了保护家畜,获得皮草而不断杀害它们。当年达尔文登上福克兰群岛时,福岛胡狼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但是,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人们没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物种的独特性和生态价值,还给它们贴上了“害兽”的标签,想方设法消灭它们。
到了19世纪初期,福兰克群岛政局动荡,经济停滞,社会治安也成了问题。1851年,英国福克兰群岛公司为了提升畜牧业产值,将毛质较好的绵羊品种引至岛上。其他牧场纷纷效仿,积极开垦草地、沼泽和海滨沙地作为牧场,饲养绵羊。
可喜的是,羊毛的销售让经济渐渐回暖。不过,令牧场主们憎恶的是,福岛胡狼会恐吓、袭击这些宝贵的绵羊,令他们蒙受损失。
1849年绘制的福克兰群岛牧羊图 来源:Wikipedia
福岛胡狼的栖息地,被扩建的牧场大面积侵吞。等待它们的,还有一场残酷的“打狐狸”运动。人们端起猎枪,投下毒饵,把死去的胡狼卖给皮毛商人或标本收藏家,把活着的胡狼卖去动物园。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胡狼对人类没有戒心的特点无疑是个劣势,这令它们很容易被发现和捕杀。
不惧怕人类是许多岛屿动物的通性。年轻时代的达尔文也在笔记中用“无知”“愚蠢”来形容这些鸟兽。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些岛屿动物长期“坐井观天”,没有跟上进化的步伐,这些很low的物种,灭绝是必然的。殊不知,它们才是岛屿环境中的进化“赢家”。
动物的警惕性,又或者说“警戒系统”,是需要耗费能量的。随时留意周围的风吹草动,当然比吃饱了脑袋空空要费神得多。有些“神经质”的动物,稍微受到惊吓就会猛蹿快跑,长嘶短叫,甚至还倒在地下装死,能量消耗很大。如果生存环境里天敌很多,高灵敏度的警戒系统当然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率。可是,当周围环境中几百年、几千年都没有天敌,警戒系统的灵敏度还有必要这么高吗?警惕性较低的动物能量消耗更少,这就是一种微小的生存优势。具有生存优势的动物,留下后代的几率也可能稍大一点。而世世代代的几率影响,警惕性低的动物留下的后代相对更多,“无知”“愚蠢”的特征就会渐渐成为群体的主流。这种镌刻于基因中的特性,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2009年发行的福岛胡狼邮票 来源:Wikipedia
毫无疑问,福岛胡狼也曾经是福克兰群岛上的优势物种,是人类的到来加快了它的消亡。1876年,这种动物从地球上灭绝。它是有文字记录以来,灭绝的第一种犬科动物。
福岛胡狼消失后,人类带入这片群岛的鼠、兔、猫等动物失去了天敌,快速繁殖,对当地的草场、农作物以及特有的珍贵动植物造成了危害。为了亡羊补牢,人们从南美大陆引入了福岛胡狼的“亲戚”南美灰狐。南美灰狐确实能控制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但它自身也是外来物种,也在当地缺乏天敌,再次泛滥成灾。
为了清剿这些动物,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场生态的悲剧,由人类而起,又由人类自食恶果。生态系统一旦破坏,我们付出再多努力也很难恢复其和谐与平衡。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福岛胡狼的故事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作者: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