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倒众生的小黑裙

2006年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内的一锤定音,创造了一项电影演出服装拍卖新纪录。奥黛丽?赫本在电影《蒂凡尼早餐》中穿过的“小黑裙”被一位通过电话竞拍的神秘买主以46.72万英镑(约合92万美元)购得,比起拍卖行的估价整整高出6倍。

从此,这部名留影史的作品,除了名曲《月亮河》、结束通宵狂欢的霍莉在蒂凡尼珠宝店橱窗前吃早餐的经典场景外,又多了一项颇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谈资。

虽然《蒂凡尼早餐》的原作者杜鲁门?卡波特一再表示,奥黛丽?赫本并非他心目中的女主角首选,甚至在看到影片结尾时怒不可遏:“她本来应该变得有钱和丑陋,可是直到最后她还是那么漂亮和贫穷!”

《蒂凡尼早餐》剧照,身着小黑裙的奥黛丽·赫本

但这丝毫无法撼动这部电影在观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因为两位属于60年代的骄子——银幕女神奥黛丽?赫本和时装天才休伯特?德?纪梵希——早就联手拂去了《蒂凡尼早餐》中作者留下的影子,将它改造为1961年轰动一时的时尚事件,更藉此为后来近半个世纪的都市女性树立起优雅、靓丽的新榜样。

他们最有力的武器便是赫本身上的小黑裙。

黑裙诞生

说起小黑裙(LITTLE BLACK DRESS,简称LBD),就算只是对风尚史稍有了解的人也能指点一二。这种由著名时装设计师香奈儿推出的时装款式,如今已经是女士们衣橱中必不可少的“镇柜之宝”。

1926年,著名的时装杂志《VOGUE》10月号介绍了香奈儿女士设计的新式裙子:“这件黑色的齐膝直筒裙,采用双皱面料,有简洁的一字领、紧致的长袖。”从此,时尚界多了一款传奇女装,并且有了自己的专属名词:LITTLE BLACK DRESS(小黑裙)。


可可·香奈儿

作为杂志主推的时装款式,《VOGUE》毫不吝啬对它的赞美,甚至将这件未满周岁的女装比喻为福特T型车——另一项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的伟大设计。

如今,我们能轻易找到小黑裙和T型车相似的优势:高质量、适合大量生产,而且都是黑色的。小黑裙一面市,就受到不少堪称“前卫”女性的追捧,香奈儿也借此可以和老辈设计师分庭抗礼。

不过,舆论也不是一边倒,并非所有人都对它拍手称赞。和香奈儿齐名的服装设计师保罗?波烈,就公开批评对手的作品是“高贵的穷相”。

保罗?波烈的批评有些道理。以当时的审美眼光看,女性通体着黑,很有些离经叛道的味儿。香奈儿选择与小黑裙搭配的廉价饰物,在保罗?波烈这位宫廷风格大师眼中更是不值一哂。直身剪裁显得有点刻板坚硬,裸露的双腿,多少有些不够雅观。

现在的时装界,早就视黑色为永恒的流行。可对于彼时的欧洲居民而言,他们对黑色态度远不像当下那么明确。

将黑色和悲伤、死亡联系在一起是欧洲服装的传统。在中世纪,如果有贵族逝世,仆役们都要身穿黑色丧服为他致哀。精明的英国仆人在买不起丧服的时候,想到使用一块佩戴在左臂上的黑纱表示哀悼,后来竟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通行的惯例。

直到19世纪下半叶,很多地方习俗中,依然强制守寡女性穿着全黑丧服长达两年半。20世纪初期,还有相当数量的保守派认为在日常服装中,黑色是一种不道德的禁忌颜色,尤其对年轻女孩来说,身穿黑色通常暗示着她们“纯真已逝”。

因此,不难理解小黑裙出现时遭受的质疑与猜忌。甚至连小黑裙的受益者也并不全然领情。《卫报》就曾经接到过这样的妇女来信:“如果人人都穿黑,那我们用什么颜色来表示自己的悲伤呢?”

开启风尚

王室对黑色的穿戴,让时尚爱好者们有了跟风的动力。他们效仿的对象乃是“欧洲的祖母”——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1861年,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去世,维多利亚女王穿起了寡妇装,一穿就是半辈子。

风尚界上行下效的力量着实可怕,由于女王时常身着黑裙,让众多时尚人士重新认识了黑色的魅力。作为无色系成员的黑宽容度极佳,不但能凸显其他颜色的魅力,还能创造一种沉静、神秘、向内探寻的氛围。

虽然人类“着黑”的历史已久,但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之后,黑色才算跃居近代时尚第一线。正是借助这股风潮,香奈儿才敢勇敢地宣称“黑色代表一切”,并赋予了小黑裙单一而纯粹的颜色。

无视禁忌、打破规训的做法,让小黑裙成了“女性解放”的代名词。没有繁复的领袖,恰到好处的裸露双腿的设计,又为小黑裙赋予了同时期其他女装无法比拟的实用性。而这,恰恰和日益高涨的女权运动形成了共鸣。

女性摆脱歧视和桎梏,要求平等社会地位的呼声,从启蒙运动开始就从未停止过。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妇女参政运动和争取选举权,女权运动进入了高潮期,并一反女性温婉柔媚的面貌,出现了激进的暴力事件。

以英国为例,为获得平等参政权,1903年成立的妇女社会与政治同盟多次举行集会游行,甚至砸毁商户橱窗,破坏剧院博物馆,焚烧财政大臣劳合?乔治的住宅,暗杀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阻挡国王乔治五世的赛马。这些行为无不在向社会宣示着女性的能量。

一战的爆发,给了政府与女权运动者和解的绝好机会。由于战事吃紧,大量成年男性必须赶赴前线,导致英、法等国都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这势必要求更多的女性走到生产第一线,承担起原本由男性扮演的社会角色。

各地的军工厂有妇女在生产枪支弹药,煤矿里有女性劳动者挖煤。很多原来不雇用女性的工作和营业场所也开始雇用女性。很多女性甚至直接走上战场,在前线从事如医护、烹饪、制衣等工作。

一战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女性在社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如果不给予她们应有的权力,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种开明思潮的影响下,一批新型的、更加职业化的女性涌现,促使职业装应运而生。

应对日益繁忙的工作和交际,女性不再需要使身体扭曲变形的紧身衣,开始拒绝那些强调体态特征的设计,并需要更多的手部、腿部自由,而单一的深色则让服装免于矫饰,更具实用价值,又不会轻易弄脏。

香奈儿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她说:“现代女性都开起车来了,还穿有衬架的蓬裙根本不行。”小黑裙的设计正好顺势而生。一战和二战之间的岁月里,香奈儿和她的小黑裙定义着受解放运动潮流滋润的女性新造型。

长盛不衰

自一战之后,以小黑裙为代表的一系列新造型女装,逐渐被女士们接受。它象征着女性可以自由支配和展示自己的身体,能和男士享受同等的,由工作、旅行等社会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同时能在不牺牲美丽的前提下,获得生活上的方便、快捷与舒适。

小黑裙诞生后不久,适逢经济大萧条。这种当时最节省面料,并且价格不贵的女装保住了自己在大众中的好名声,安全度过了经济最低迷的时刻,爱漂亮的美国妇女亲切地称它为“巴黎新时尚”。

当然,好莱坞女星在大银幕上的推波助澜也是功不可没。随后而来的二次世界大战,让常用于制作服装面料的羊毛和丝绸面临短缺,设计师便开始了用新材料制作小黑裙的尝试,绉纱、天鹅绒、缎子等都被用来代替羊毛、丝绸。

二战之后的最初几年,小黑裙经历了一个小小的低潮期。此时时尚界的宠儿是克里斯汀?迪奥,小黑裙必须让位给迪奥的BIG BLACK DRESS——“大黑裙”。饱经战乱荼毒的人们,尤其是那些爱美的女性,都希望能通过迪奥的作品重新找回富足年代的印象。

胸衣、裙撑、繁复堆叠的装饰,这些与小黑裙格格不入的旧时王谢堂前燕,改头换面重又回到了时尚前沿。不过小黑裙并没有被压制太久。因为连伟大的克里斯汀?迪奥也不得不承认:“女人都应该有条小黑裙。”

50年代当美国制造商用一种人造丝面料制作出大量廉价的小黑裙时,它又开始成为大众谈论的焦点,而且这次的势头比30年前有过之无不及:如果有10位女士参加派对,你能在9个人身上看到小黑裙。

而它在大银幕上的风头,更是让人无法拒绝。从“法兰西最后的玫瑰”凯瑟琳?德纳芙到传奇女歌手伊迪丝?皮亚芙,都和小黑裙结下了不解之缘,伊迪丝?皮亚芙更是终其一生都穿着它在台上演出。

不过小黑裙最佳代言人还是奥黛丽?赫本。虽然对赫本出演电影《蒂凡尼早餐》有些不满,但小说原作者杜鲁门?卡波特依然无法忘却她留下的美好印象:

“那是一个夏初的夜晚,她穿着既苗条又醋劲十足的黑色裙子、黑色凉鞋、珍珠项链……。她总是戴着黑色的眼镜,总是精心修饰,这些与她简洁的服装风格相呼应,显出极佳的品位。”

经历过无数轮嬗变后,我们发现,再也难以用款式、外形来严格定义小黑裙。唯一不变的是:当穿上小黑裙时,它会衬托出你自身全部的魅力,而不会抢走你一丝光芒。

也许就像一位女设计师所说的那样:“你也许记不住自己的鞋,记不住自己的包,甚至记不住曾经和自己相处过的男人,但会永远记得让你看上去那么自信、优雅而性感小黑裙。”


(作者: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