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了双相情感障碍,儿子从“渣男”变成了“暖男”!

小勇,20岁,来自浙江,在英国留学,家境富裕,外形俊俏,是典型的“高富帅”。

从表面看,他的病情不算十分严重,没有自残及自杀行为,除了不想上学之外,其它社会功能还算很正常。

但他有非常明显的“微笑型抑郁症”迹象,甚至有反社会性人格改变,“有时,虽然我会跟陌生人友善地打招呼,但我心里恨不得杀了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幸好,其父母对他的问题识别得早,及时干预。治疗效果非常好,他的很多性格缺陷和扭曲三观都彻底改变了。

至于为什么说他是“渣男”,先卖个关子,读者们看下去就明白了。

01、“我感觉孩子是微笑型抑郁症”

小勇在英国读书的第一年,他的妈妈就发现不对劲了。他不去上课、不交作业,整天在宿舍打游戏。

“他好像对所有事情都撒谎,总说自己去学校了,去找心理老师了,但我们事后核实,他根本没去”,小勇妈妈说。

一开始父母以为孩子只是贪玩,可慢慢觉得问题很严重。小勇动不动就“失联”,不接电话、不回微信和邮件,父母整整一周联系不上他,把他妈妈吓得不轻,好几次直接飞去英国找他。

“我们都觉得他抑郁了,什么都不愿意干,不在乎。但他又经常表现得很正常,打游戏、跟同学出去玩都表现得挺积极的。即使抑郁发作、但被迫出门的时候,他也表现得很活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勇的妈妈感觉孩子不停地在“抑郁”和“正常”之间切换,虽然每次抑郁的有所缩短,但是频次增加,一两个月就有一次。

她带小勇在英国找医生,一开始诊断是抑郁症,服用抗抑郁药效果不明显,后来怀疑是双相情感障碍,也看过心理医生,但都没有效果,医生根本找不到孩子患病的原因。

有一个英国心理医生的分析让小勇妈妈尤其反感。“那个医生问了孩子的成长经历,没发现什么重大事情,接着又问我孩子在幼儿时期、尤其是哺乳期是否有异常。我说,那时我工作很忙,给他哺乳的机会不多。不过,我的奶水很足,每晚孩子吃一次就能一觉睡到天亮!”

没想到,那位医生说这可能就是问题所在:母亲的忙碌和奶水太足,哺乳次数少,孩子在口欲期时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了他现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退行。

小勇妈妈非常生气,“我的奶水足反而成罪过了?太荒谬了!”

总之,国外的求医经历让他们非常受挫。加上2016年演员乔任梁突然自杀去世,这对小勇的妈妈刺激很大。“太可怕了,我觉得我儿子也是微笑型抑郁症!”。她马上把孩子从英国接回国内治疗。

02、“我希望自己不是渣男”

在深入沟通中,我发现小勇确实有明显抑郁症的表现。情绪阶段性低落,兴趣明显减少,内心自卑,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些抑郁症患者普遍有的症状,他基本都有。不过表明看起来并不明显,没有通常抑郁症患者的表情特征。

他还有一些非常明显的性格缺陷。

小勇对待恋情非常不负责任。他从小就很有异性缘,身边不乏追求者,谈过不下5次恋爱。

可小勇说,其实他并不喜欢那些女孩,但不知道如何拒绝,只要对方请他吃饭、送礼物,向他表欢心,他就轻易答应对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很快小勇就厌烦了。每次分手,小勇都是单方面结束恋情,而且一句分手的话都不说,毫无缘由地开始不联系对方,换掉手机号码,能躲就躲,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

跟他谈恋爱的女孩子都被伤害的体无完肤。中学时有位女同学差点为此自杀,对方家长闹到小勇家里来,差点动手打了小勇的妈妈。

他妈妈非常生气,“我也多次跟他说过,这样对待女孩是极度不负责的,但我儿子还是这样,心里一点内疚都没有。还跟我说,她自杀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对待爱情,小勇就是个“渣男”。

还有,小勇极度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人缘很好,不少朋友会找他倾诉,但他从来不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他也很乐意参加别人组织的活动,但是他自己从不主动组织或邀请。

他还口是心非,这连他自己都有强烈的意识,甚至怀疑自己人格分裂。“有时我夸别人很好看,我脑子里马上就会冒出一个声音:你这个傻子,她哪里好看了?净说假话,真虚伪!”。

妈妈说,小勇还爱逃避,遇到问题就躲,怎么教育都无动于衷,“逃避得理直气壮”。

小勇形容自己是个内心阴暗的人,虽然不会干坏事,但就是很冷漠,几乎对什么都无所谓。

可他又不是完全无感,他也会痛苦,觉得自己这样很不正常,“我不想当渣男,我也想拥有正常地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03、潜意识里的怪异画面

大部分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都经历过叠加性的创伤事件,又或者遭到若干重大创伤。

但小勇的创伤并不明显,他的父母懂得关爱和尊重孩子,家庭氛围民主、温和,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给小勇带来明显的伤害。

我们跟小勇和他父母深入谈了很久,他们都没能想起来什么创伤性事件。大家都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错。

在意识层面上毫无发现,只能到潜意识里寻找。小勇转到了治疗师Lucy那边进行深度催眠。

Lucy也发现这个孩子很特别,他虽然非常有礼貌、客气,但总有拒人千里的感觉,“很难抓住他,很难建立连接”。她花了很大的精力才让小勇对她有所信任。

更奇特的是,多次深度催眠后,Lucy发现小勇潜意识层面的具体创伤事件只有两件。其它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意象性的画面。

第一个创伤事件是小勇8、9岁时的经历。那天父母邀请了很多朋友、小勇的老师、同学一起吃饭,好不热闹。小勇是全场的焦点,所有人夸他可爱、聪明。

可小勇当时因为一些别的事情,内心十分低落,有强烈的负性情绪。但他仍然表现得非常开心、雀跃。旁人没有发现丝毫异样。

他那时很小,不懂如何合理释放负性情绪,只能压抑下去。因为父母经常教育他,人要有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控制情绪。在这种社交场合,就算不太情愿,也要表现得非常热情周到,这是素质高的表现。

父母说的没有错,但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是无法真正理解的。这个事件给他潜意识种下了“要伪装、隐藏自己真实感受”的错误认知。

第二个创伤事件是在小勇更小的时候。当时他只有4、5岁,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父母外出了,他独自在家,家非常大。风把房门刮得砰砰响,树影投射到墙壁上就像魔爪。小勇无比恐惧,蜷缩在房间的角落里不敢出去,直到父母回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让小勇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做着熟悉、安全的事,对新鲜的事物和难题避之不及。

可除了这两个具体的事件之外,小勇潜意识里的画面可谓天马行空,光怪陆离。

有一次在深度催眠下,他看到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船,船上有个城堡,门打开着。门后是一道楼梯,楼梯尽头有个房间,阳台上站着一个男孩。他穿着巨大的袍子,把全身都裹起来了,甚至连眼睛都看不到,袍子外面还穿了一身盔甲。

小勇说,这个男孩就是他自己,他很怕别人进入城堡,他也不愿意出去。

还有一次深度催眠中,他看到自己住在一个海上漂流瓶里。瓶子里生活舒适,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可是瓶壁特别特别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勇有点纠结,“虽然海上风浪不大,可瓶子随时就会破碎啊”。但同时他又不太在意,“反正还没破碎,过一天是一天呗”。他就这么有点提心吊胆,但又有点无所谓地在瓶子里晃荡着。

这些画面太奇怪了,根本不可能是发生过的事件,小勇自己也无法解释。

Lucy事后分析,某种程度上,这些画面能折射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裹着袍子和盔甲,独自住在城堡里的画面,可能反映了他无法袒露自己、自我封闭的心理。

而担心瓶子破碎,但又心存侥幸的画面,则可能反映了他担心遭遇挫折,可又得过且过的逃避心态。

小勇虽然表面上懒散淡然,对什么都无所谓,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定焦虑情绪的。他的生活平稳优越,可他仍会时不时忧虑,万一出现了重大变故自己会无法承受。

同样,Lucy在寻找小勇成为“渣男”、冷漠的原因时,仍然只有虚无缥缈的画面。小勇说自己漂浮在太空里,很黑很黑,但能感觉到模糊的太阳,还有一点星光。在不远处有一个黑洞,他离那个黑洞越来越近,最后掉进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黑洞里的他变成了一个恶魔,“不是很坏的、会害人的那种,但也挺可怕的,内心有一点点同情心,但主要是阴暗的、冷漠的。但我觉得,这种感觉很舒服”。

我听Lucy复述的时候,觉得这就像是人们常说的“他内心住着一个恶魔”。Lucy说,这个画面也有一定意义。他能感觉到太阳和星光,说明小勇内心并非完全阴暗的,还有一丝温暖的情感。

而那个“还有一点点同情心的魔鬼”,可能指的就是小勇面对他人的复杂心态。他并非真的喜欢对方,只是出于同情、难以拒绝才答应追求。可当同情心殆尽,魔鬼般无情就暴露了,完全不顾他人感受。

04、修复创伤后“性格大变”

总之,小勇的潜意识里绝大多都是这种性质的画面,就不细数了。Lucy给他做催眠的时候费劲极了,要不断从毫无头绪的碎屏画面中寻找突破点。

但效果是令人惊喜的!Lucy替小勇一一处理了那些潜意识的创伤事件和画面后,周围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小勇的蜕变。

抑郁时的小勇几乎不跟不亲近的人打招呼,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就生硬地敷衍一下。可后来,他会发自内心地,主动热情地跟人攀谈。

小勇的妈妈更是惊呼,儿子的改变太大了!治疗后期正值小勇的家里装修,妈妈带他去挑选灯饰。“以前他对这些事情一点都不在乎,什么都无所谓”,可这次小勇居然对灯饰提出了要求,还兴致勃勃地给老妈提意见。

接着,他们到餐厅吃饭。因为工作人员疏忽,其中一个菜直到厨房下班了都还没上。服务员的解释态度也不周到,小勇当场就跟服务员吵起来了。

“以前我们也碰过这种场面。我们都吵翻天了,他还是一副天塌下来也与自己无关的样子,心里不爽也不会说”,小勇妈妈转述时,眼里简直发着光,“可那次他居然跳起来据理力争,说起道理来还一套套的,最后餐厅经理都没办法了,只好给我们免单。还有,他现在去买东西还知道讨价还价了,像换了个人似的!”

从很多小细节都可以看出,小勇的性格真的有巨大转变。他的自信和安全感提升了很多,能够对别人开放自己,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脑子里面责备自己的内心虚伪、阴暗的声音再也没有了。

治疗结束后,小勇的妈妈还特意给我们发来感谢信,反馈儿子的积极转变,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自豪。

治疗结束后,小勇妈妈给我们写来的感谢信

小勇对治疗效果也感到很惊喜,尤其是对Lucy替他做的深度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TPTIH),他的评价是——“so accurate”。对于他那些无法解释的性格问题,Lucy竟能精准地找到突破点,一个一个有针对性地解决,小勇觉得太神奇了。

现在,小勇正在筹备创业,他对很多管理知识兴趣浓厚,遇到困难也会积极应对。

至于他的“渣男”特性,目前他还没有新的恋情。不过,既然他在其它方面有了巨大转变,相信在这一点上也会有所突破。期待他能从“渣男”变成“暖男”吧!

05、对创伤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很多读者肯定会问:他潜意识里的那些画面莫名其妙,到底是怎么来的?很遗憾,小勇本人、家人、Lucy和我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但这是一个重大的启发。小勇的案例让我们对潜意识和创伤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以往,我们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心理创伤就是具体的、引起负性情绪的事件,比如父母打骂、校园欺凌、天灾人祸等。

可类似于小勇这样的临床案例表明,人的意识里可能还存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异于常人理解的创伤。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通过各种媒介(如书籍、漫画、电影电视、尤其是充斥着各种信息互联网等)接收大量信息。

而在成年之前,他们的三观、是非观都不稳定,对信息的识别能力不强。其中一些不良信息(最常见的是恐怖悬疑的故事,影片,负能量满满的网络贴吧等)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冲击。

类似这种信息,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心理影响

可能孩子和父母当时并不觉得有多大影响,但经过长期积累,这些信息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中,不断沉淀,并有所变形和扭曲,怪异的画面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从广义上理解,这也是一种心理创伤。

小勇说,他小时候看了非常多科幻、悬疑的书籍,“没有特定的类别,什么书都看”。虽然他早就不记得所看的内容和看书时的感觉了,但我们认为,这个经历有可能是构成他潜意识里负性画面的因素之一。

我们还遇到另一个患病孩子,曾经看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恐怖电影,他的潜意识里也的画面也非常怪诞、诡异。

无论如何,这些画面肯定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某种体现。既然Lucy对这些画面进行处理之后,问题解决了,也就没有必要过分纠结于它的来源。

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当今社会媒介、尤其是互联网非常很发达,在孩子三观稳定之前接收了什么样的信息是很关键的。

既不能让孩子跟真实的社会和网络完全隔离,一味地灌输积极和阳光;但也不能完全放纵,让孩子过多地接收负性情绪和影响心智的信息。让孩子过早地接触恐怖故事和恐怖片,这尤其不可取!后续我还会写文章,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另外,对心理咨询有所了解的读者可能会认为Lucy给小勇做的治疗是“意象对话”,其实并不是。

“意象对话”是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先生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是从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出来的。这种技术的重要特点是,在放松状态下类似于浅度催眠,是由心理咨询师诱导来访者做想象,根据想象,了解分析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可是我们的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并非如此。一是一般情况下催眠需要达到深度,二是当个案到了深度催眠状态后,是“看到”的画面,而非想象出来的。以小勇个案为例,Lucy在深度催眠下并没有引导他作任何想象,而是针对特定问题,比如“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脑子里的那些画面,是自发地浮现出来,不是想象出来的。

回想起来,小勇符合重度抑郁症或者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症状其实很少,主要是行为和性格上的问题。利用心理干预去改变一个人的不良性格缺点或者人格改变,比治疗特定的情绪症状更难。但我们做到了,小勇彻底脱胎换骨。

除此之外,我还非常感慨:国外精神心理诊疗水平并没有国人想象的那么好;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不是。

很多研究早已证明,精神分析理论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效果非常低效,在国外逐渐遭到摒弃。可文章开头的那个英国医生竟然还会把小勇的问题追溯到母乳喂养上,这就是典型的精神分析。

小勇的妈妈也有很深的体会,“国外医院预约时间特别长,一个月也不一定能看上,各种规程特别多,拖到最后很多孩子已经崩溃了。感觉他们只是技术和设备发达,医生个人的能力真的不一定如中国医生”。

她的看法固然有片面性,但确实代表了很多从国外求医回来的家长心态,也反映了部分国外发达国家诊疗的弊端。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对出国留学时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提供建议(回看请点击:这些准备没做好,千万别送孩子出国!)。简而言之,如果孩子有自杀、自残倾向的,应首选国外接受治疗,先稳住病情。

如果情况不十分危急,或者孩子有强烈的求治动机,可趁假期回国,找国内顶尖的医疗资源,尤其是有丰富的心理干预经验的精神科大夫。

小勇是幸运的,他有一个非常关心他的心理和感受的妈妈,能发现小勇有“微笑型抑郁症”的迹象。

“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并不是少数,只是旁人难以识别,但他们一旦崩溃,很可能直接选择结束生命!希望家长们能提高意识,尤其对于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重视他们的内心和行为变化,别等到无法挽回的时候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