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日召开的联合国安理会上,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已提议加大对俄制裁力度,并称乌方已经做好准备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实施自卫权。
起因是25日上午,由乌克兰海军2艘炮艇和一艘拖船组成的船队,驶入俄罗斯在黑海的临时封闭海域,试图通过刻赤海峡大桥从黑海进入亚速海。
俄罗斯海警舰艇进行强力阻拦,撞击乌海军拖船,并动用武器向其中一艘乌海军炮艇开火。
俄乌关系再次紧张,北约和欧盟自然站到了乌克兰一方。
一时间,俄乌似乎走向了战争的边缘……
1
一次波及大西洋两岸的擦枪走火
俄乌舰只刻赤海峡对峙(图片来源:俄罗斯“新知识”网站)
当地时间11月25日上午,由乌克兰海军2艘炮艇和一艘拖船组成的船队,驶入俄罗斯在黑海的临时封闭海域,试图通过刻赤海峡大桥从黑海进入亚速海。
俄乌船只刻赤海峡冲突(图片来源:俄罗斯新闻台新闻网)
俄罗斯海警舰艇进行强力阻拦,撞击乌海军拖船,并动用武器向其中一艘乌海军炮艇开火。
俄罗斯封锁刻赤海峡并派遣军机(图片来源:俄罗斯卫星网)
其间,还有另外2艘乌海军舰艇快速从乌克兰亚速海北岸港口别尔江斯克向刻赤海峡方向出发。当天,俄罗斯暂时封闭了刻赤海峡,并动用两架俄武装部队的攻击直升机支援,特种部队登上乌克兰海军船只。
整个对峙过程长达10多个小时,共造成6人受伤,乌海军3艘船只、23名乌克兰水手被俄方扣留。
随后,一次舰只冲突迅速演变为一起波及大西洋两岸的国际政治事件。
乌克兰反应激烈
悬挂俄外交牌照的汽车在乌克兰被烧毁
(图片来源:路透社)
冲突发生后,乌克兰国内的抗议者包围了俄罗斯驻乌克兰的外交机构,一辆悬挂俄罗斯外交牌照的汽车被烧毁。
11月26日晚,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下令乌克兰武装部队和乌克兰安全局全面警戒,全国戒严时间为60天。
自2014年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之后,这是乌克兰第一次宣布过进入“战时状态”。
俄罗斯相对克制
俄方虽然在冲突中撞击并开火,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态度还是比较谨慎和克制。
面对自己坚信的来自对方“蓄意的挑衅”,俄方没有击沉敌舰,而仅仅是实施扣押,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以内,目的在于避免局势升级。
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26号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亚速海局势。
北约与欧盟偏向乌克兰
北约声称“完全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包括其领海的航行权”,并呼吁俄罗斯不要阻止乌克兰船舰进入其在亚速海的港口。
欧盟外交部门呼吁俄罗斯恢复刻赤海峡通行自由并减少紧张程度,敦促各方以最大的限度克制行动确保势态不会升级。
2
争夺目标,还是克里米亚
实际上,无论是扣船事件、亚速海军事演习还是本次俄乌刻赤海峡冲突,本质上还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之争。
谋求出海口、构建缓冲带、注重空间安全是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导理念,事关俄罗斯的核心利益,从古至今俄罗斯都是不惜以武力来捍卫。
克里米亚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17世纪以来,为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版图,沙俄同土耳其进行了9次战争,为争夺它付出了很大代价。18世纪中期以来,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
在强盛的苏联时期,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俄罗斯人并未觉得失去了克里米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才意识到,克里米亚将永远划归乌克兰所有,感到非常惋惜。
于是,俄国内收回克里米亚的呼声络绎不绝。
2013年11月底,乌克兰危机爆发。次年2月末,亚努科维奇失去了对乌克兰的掌控并逃离,亲西方的政党掌权。至此,乌克兰导向西方的趋势日渐明显,俄已难以扭转乾坤。
当乌新政府与俄渐行渐远之时,克里米亚等地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趋势——当地居民要求加入俄罗斯的呼声越来越高,民众要求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克里米亚的归属。
经过审慎研究,普京毅然决定不惜使用武力支持克里米亚入俄。
2014年2月27日,没有任何俄军标志、被西方媒体称为“小绿人”的俄罗斯特种部队闪电式地占领克里米亚的重要军事设施和战略重地,俄军几乎兵不血刃、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克里米亚。
3月16日,克里米亚公投顺利举行,结果96.77%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入俄。
21日,普京签署总统法令,宣布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
然而,乌克兰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结果。
在乌克兰倒向西方和北约后,俄罗斯与西方的缓冲地带骤减,地缘压力剧增,克里米亚、刻赤海峡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今年5月,俄罗斯今年还修通了横跨刻赤海峡的“克里米亚大桥”,打通了内陆与克里米亚的陆路通道。
3
乌克兰为何敢于频繁横挑强邻?
不仅这一次,近期,乌克兰在黑海-亚速海区域对俄罗斯频频作出挑衅行为。
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乌克兰就先后举行了数次军演,且重点就在亚速海区域,如亚速海岸防军演、亚速海军演。
乌克兰海军船只试图通过刻赤海峡,也并非第一次!
今年9月23日下午,两艘乌海军军舰——顿巴斯号搜救船和科列茨号拖船曾“堂而皇之”开进了刻赤海峡。在通过海峡时,两舰上的所有水兵都进入了战斗位置,甚至专门派遣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士兵站在船上的显眼位置。
这一举动引起了俄罗斯海警的高度紧张,但是,俄方未予阻拦。
这一次,乌克兰想故伎重演,却被俄罗斯狠狠教训了一顿。
不仅如此,此前乌克兰还多次扣押俄罗斯的船只。
今年3月,乌克兰在亚速海距乌方岸边15海里处扣留了一艘悬挂俄罗斯国旗的渔船和10名俄罗斯船员。
11月9日,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一项法案,该法案允许乌克兰政府将其控制的海域向黑海延伸12海里,以打击日益泛滥的走私贸易。
分析认为,基辅的这条法案其实针对的就是俄罗斯。
同月15日,乌方在亚速海再次扣押了15艘外国渔船,其中多数也是俄罗斯渔船。
俄罗斯开始加紧在黑海-亚速海的军事活动,并随时准备封锁刻赤海峡。
21日,乌克兰国家边防局再次指责俄罗斯试图封锁刻赤海峡,阻碍各国船只前往乌克兰的亚速海港口。
实际上,乌克兰这种挑衅行为,既有军事和国内政治的考量,又不乏外交方面的盘算。
首先,乌海军船只通过刻赤海峡从敖德萨前往顿涅茨克的港口对于乌克兰具有重要军事意义。
刻赤海峡是联通黑海和亚速海的唯一海上通道,军事战略意义重要。
乌海军船只若能保持此通道畅通,无疑有助于增强对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军事存在。
其次,距离明年3月的乌克兰总统大选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而现任总统波罗申科民意支持率低迷。
最新民调显示,波罗申科的支持率只有7.8%,而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则以18.5%的支持率领先。在此背景下,波罗申科铤而走险,试图通过外交事件刺激国内政治。
四年前,他就曾凭借基辅“广场革命”,利用国内民众反俄情绪,成功问鼎总统宝座。
四年后的今天,他似乎意图再次故伎重演,通过再次调动反俄情绪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于己不利情况下实现“逆袭”。
在波罗申科看来,“战时状态”更有利于开展自己的竞选活动。
第三,2014年,俄乌因克里米亚入俄事件而“兄弟阋墙”,乌克兰虽然没有实力通过武力夺回克里米亚,但并不甘心就此罢手,一直想把克里米亚问题国际化。
乌克兰试图强行通过刻赤海峡是针对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实际控制权进行的反击——
此次俄乌舰只冲突迅速演变为一起波及大西洋两岸的外交事件,也是因为乌克兰打出“悲情牌”以博取西方的支持,煽动西方的反俄情绪,试图通过借助西方和北约的力量反制俄罗斯。
4
俄罗斯为何选在此时出手还击?
近年来,俄罗斯的周边一直是风起云涌、硝烟弥漫:
北约在俄周边不停地调配军力、大搞演习,如南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就密集地与北约进行联合军演;
美国等与俄罗斯在中东不停进行拉锯战,在对叙利亚及中东的军事影响力等方面,俄罗斯并非高枕无忧;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不仅从多个层面对俄罗斯实施战略围堵,更是对乌克兰极尽拉拢之能事。
今年7月,美国直接向乌克兰援助2亿美元助其提高防务能力。
而乌克兰早就有意要加入北约,如果真的加入,就相当于把北约的炮口架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
况且,由于克里米亚事件,乌克兰民众反俄情绪已被激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不宜过度刺激乌克兰,给自己添堵,因此,一直以来,对乌克兰采取又打又拉、避免完全失控的策略。
换言之,为了避免再生事端,俄罗斯保持着相对克制的态势。
然而,乌克兰近期频频出手、跃跃欲试的反俄动作,使俄方认为到了该“施以颜色”的时候——
如果让其觉得俄罗斯还能够继续忍气吞声,那么乌克兰有可能继续膨胀而变本加厉,俄方在战术上就将更加被动。
冲突发生后,克里米亚领导人表达的意思很清楚:
乌克兰的这些行为“只会使乌克兰的利益受损,乌克兰已经在咀嚼海盗般扣押俄罗斯渔船‘诺德’号所带来的苦果。”
乌克兰试图通过强行通过刻赤海峡来对抗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控制权,显然触犯了俄罗斯的重大利益,俄罗斯以有所克制的小小动武行为予以反击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内。
此外,俄罗斯还希望通过此次事件敲山震虎,展现俄方的强硬立场,借机敲打一下乌克兰背后的北约甚至美国。
要知道,今年10月,乌克兰和北约举行了大规模的空军演习。为震慑俄罗斯,北约在北极地区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国航母时隔30年首次进入北极水域。
不少俄罗斯媒体纷纷挖掘此次冲突事件背后的西方因素,就连克里米亚当局也公开指责乌克兰此举是西方挑唆。
诚然,美欧对乌克兰的支持、对俄乌关系的分化,与俄乌两国关系走到现在这种地步有很大关系。
然而,现在除了乌克兰当局与北约,其他各方很难拿到西方是否参与的有力证明。
5
此事会全面引爆俄乌冲突吗?
从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较低。
克里米亚事件发生以来,乌克兰危机迟迟未解,经过这么多年,西方国家以及当事国本身对俄乌僵局都形成了适应性,俄乌矛盾已成为两国之间溃疡,间歇性在国际范围内发作,涉事各方的态度基本都是相对稳定的。
从乌克兰方面来看,由于与俄罗斯海军实力对比悬殊,乌方不敢轻举妄动。
俄海军现役人员约有2.3万人,各型舰艇90余艘、飞机约50架,虽然比起苏联时期已大不如前,但是,与乌克兰海军一较高下,还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11月25日,在紧急召开的国家安全与防御委员会会议上,波罗申科宣布乌克兰进入为期60天的“战时状态”。
同时,他还声明了“三不方针”:
不采取进攻性行动,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只是为了防御外敌侵略;
不影响顿巴斯战局,遵守乌东相关停火协议;
不取消明年的大选。
波罗申科紧急召开国家安全与防御委员会会议(图片来源:路透社)
由此可见,波罗申科并不想让冲突进一步升级,在受到俄罗斯的教训后也不太可能对俄进一步采取过激行动。
站在俄罗斯的角度,虽然俄乌僵局损害了俄的整体战略利益,但是,想在不承担巨大成本的情况下单方面改变现有格局,暂时也无能为力。
况且,俄罗斯是刻赤海峡的实际控制方,并且已经出手教训了乌克兰,所以,没有进一步激化冲突的必要。
加之,俄罗斯一直存在与西方改善关系的意愿,G20峰会在即,俄罗斯希望推动普京与特朗普的会面,在此时间节点,俄罗斯自然不会贸然采取行动激化矛盾。
实际上,北约也很难实质性帮助乌克兰。
乌克兰并非北约国家,北约只能对乌克兰提供有限的支持。并且,目前的国际战略博弈重点仍在中东地区,北约尚不至于为了乌克兰而与俄罗斯直接对抗。
乌克兰完全倒向西方、全面激化美欧与俄罗斯的矛盾,未必是美欧共同且稳定的愿望——
从现状来看,乌克兰作为西方与俄罗斯的中间地带最符合西方的利益。
在没有北约实质参与情况下,乌克兰与俄罗斯升级冲突,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从三方的情况来看,此次冲突不太可能升级为战争。
当然,这一事件的风波或许没那么快就会过去,在26日召开的联合国安理会上,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已提议加大对俄制裁力度,并称乌方已经做好准备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实施自卫权。预计未来俄乌双方将会继续发生龃龉,西方也很有可能因为此次冲突事件联合起来对俄罗斯施加新的制裁,或者延长、加重对俄罗斯已有的制裁。
俄罗斯做好准备了吗?
在应对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的漫长历练中,俄罗斯已积累了丰富的包括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各种手段在内的混合战的斗争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应对机制,想必未来应对西方可能发起的刁难与打压还能够驾轻就熟。
延伸阅读:
欧盟与俄罗斯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1
欧俄关系起伏不定
从地缘上看,欧盟和俄罗斯作为欧洲两大政治力量,双方保持正常的合作关系,不仅关系到整个欧洲的安全稳定,也有利于欧洲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欧俄和则两利,斗则两败,这本应是双方的基本共识。
然而,今年以来,欧盟与俄罗斯关系跌宕起伏,变化令人眼花缭乱。
3月,发生俄前特工斯克里帕尔在英国的化学毒剂“中毒”案,欧盟、英国和俄罗斯闹得不可开交,导致互驱大批外交官事件,使本已紧张的欧俄关系雪上加霜;
5月,“中毒”事件余波未了转机乍现,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相继访俄,与俄总统普京会谈,欧俄关系显露缓和迹象;
6月,关系尚未“解冻”,欧盟宣布继续延长对俄制裁;
10月,双方关系再起波澜,英国、德国和荷兰等国群起围攻俄“实施网络攻击”,俄方强烈否认,称这些“毫无根据的指控”,意在“让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敌对”;
与此同时,北约与俄军事对峙加剧,互为假想敌的大规模军演连续上演……
欧俄关系发展实在是扑朔迷离,难以捉摸。欧俄领导人一直在试图寻求改善紧张关系的途径,但每次努力都收效甚微,未能找到相互妥协的利益契合点。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10月5日在奥地利议会演讲时,呼吁欧盟与俄罗斯这个“庞大邻居”展开对话,“与俄罗斯一起构建欧洲安全架构”,再次表达与俄缓和关系的意愿。
欧俄关系如此起伏不定,持续紧张的症结究竟何在?
这是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要从欧洲地缘政治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欧美俄是如何在欧洲进行地缘政治博弈中寻找答案。
2
由热到冷的转折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欧俄关系闹到今天如此紧张的地步,并非偶然。它是欧洲地缘形势变化中,双方利益发生碰撞,导致冲突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欧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热恋”到“分手”,最后发展到对立的过程。
冷战结束之初,俄罗斯将西方视作“天然盟友”,采取投靠西方的“回归欧洲”政策,试图以此换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度过难关。而西方推行“欧洲融合”战略,把向中东欧扩张势力范围作为政策核心。欧盟和北约对俄采取了利诱与安抚并用的手段,试图把俄变为其旗下的合作小伙伴。
尽管西方对俄的许诺口惠而实不至,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矛盾分歧,但两者在“欧洲融合”问题上互有需要,存在着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这成为欧俄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
1993年12月,欧俄签署《俄罗斯同欧洲联盟之间关于建立伙伴和合作关系的联合政治声明》,并确定了每半年举行一次的欧俄首脑会晤机制。
1994年6月,双方签署了为期10年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欧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总体上来看,2008年以前的欧俄关系发展基本属于正常范畴,并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
2003年5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欧俄峰会上,双方提出了建立欧俄“四个统一空间”计划,即统一经济空间,统一自由、安全和司法空间,统一外部安全空间和统一科教文化空间。
2005年5月,欧俄峰会通过了“四个统一空间”路线图的一揽子文件。这一时期,欧俄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不断得到发展和加强。欧盟成为俄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地,俄是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能源供应国。
2008年,欧俄双方贸易额达到2800亿欧元,乌克兰危机前上升到4000亿美元。
然而,好景不长,此后,欧俄关系开始出现逆转,逐步趋于冷淡,甚至于发展到目前的紧张对抗状态。两起标志性事件,成为欧俄关系矛盾爆发的重要因素:
一是2008年8月发生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五日战争”;
二是2013年底到2014年发生的乌克兰危机。
这两起事件成为欧俄关系由热到冷的转折点。
“五日战争”是冷战后俄第一次对外使用武力行动,主要目的是“惩罚”格鲁吉亚积极寻求加入北约的企图,阻击北约东扩势头。而俄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行动,则是对欧盟、北约对俄围堵政策的一次全面战略反击。
在与西方关系中,俄一直重视发展与欧盟的经济合作关系,对欧盟东扩虽有疑虑,但此前并没有公开反对。欧盟无节制地扩张势力范围,把手伸向独联体国家,渗透入俄传统势力范围,引起了俄的不满和警觉。
2009年5月,欧盟与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6国签署了“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大挖俄在独联体的墙脚。为实现扩张计划,欧盟采取了支持乌、格等国的“颜色革命”,颠覆亲俄政权,签署“联系国协议”等行动。乌克兰危机导火索就是因“联系国协议”矛盾而引爆的,欧盟煽风点火,公开支持反对派政变夺权,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
乌克兰危机导致俄与西方关系全面恶化。欧盟中断了欧俄峰会机制,美欧与俄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日趋激烈,严重损害了双方的经贸关系发展。2017年,欧俄贸易总额下降到2445亿美元。与此同时,北约与俄军事对峙愈演愈烈,严重恶化了欧洲安全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俄之间在网络安全、间谍案等问题上龃龉不断,互相攻讦,要想改善关系谈何容易。
3
根源在哪?有人搅局?
从以上欧俄关系冷热起伏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欧俄关系存在两面性,既有进行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又有矛盾冲突的地缘政治因素。
当地缘危机因素大于利益共同点时,必然导致冲突,使关系恶化。
欧俄关系之所以持续紧张且难化解,主要有三大症结:
其一,地缘政治博弈矛盾激化,乌克兰问题成为难解的死结。
近20多年来,欧美以冷战的“胜利者”自居,无法抑制通过势力范围扩张,实现意识形态抱负的欲望。欧盟和北约的无节制的“双东扩”,就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置于了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第一线。
如果说,俄对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参加欧盟和北约尚能“容忍”,是出于无力阻止的无奈,那么,欧盟和北约把乌克兰、格鲁吉亚等独联体国家纳入旗下的举动,则触碰了俄核心安全利益,俄无论如何都难容忍。其中,乌克兰作为东欧的最大国家,对俄具有特殊的重大战略意义,是俄西南方向仅存的与欧盟和北约的缓冲区和战略屏障,失去乌对俄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一书中,将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性阐释的入木三分。“从地缘政治上看,丢掉乌克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这使俄国的地缘战略选择受到极大的限制。即使失去了波罗的海诸国和波兰,一个依然控制着乌克兰的俄罗斯仍可争取充当一个自信的欧亚帝国的领袖,主宰前苏联境内南部和东南部的非斯拉夫人。”
乌克兰危机以来,欧美与俄争夺乌克兰的战略目标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博弈一刻都没有停止。
欧美的目标是,拉拢乌加入欧盟和北约,把其完全纳入西方势力范围。为此,欧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全力支持乌与俄对抗。俄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对乌的控制,让其不至于完全倒向西方,至少在乌建立保持中立的联邦体制,确保乌成为缓冲地区的存在。
欧美与俄在乌问题上战略目标的根本对立,在双方未做出政策调整,找到妥协途径前,都将是造成欧俄紧张关系的死结。
其二,北约与俄军事对抗加剧,欧俄修复关系难上加难。
北约中大多数成员国是欧盟国家,俄与北约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到欧俄关系。与欧俄关系相比,俄与北约关系更加曲折起伏。
北约与俄虽然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签署了“相互关系基本框架文件”,但因科索沃战争,双方关系冷冻。直到“9.11”事件后,随着美俄关系的升温,北约与俄关系再次热乎起来。
2002年5月,俄与北约在罗马举行“埋藏冷战”的“19+1”峰会,双方签署了建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的《罗马宣言》,宣布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此后,北约完成了冷战后的一次最大规模东扩,大大挤压了俄战略空间。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声称无法容忍俄对乌的侵略,再次冻结与俄关系,“新型伙伴关系”变为“战略对手”。北约进行战略调整,制定针对俄的“战备行动计划”,向东部靠近俄边境地区调兵遣将,加强欧洲东部前沿军力部署,应对俄的军事“侵略威胁”。
乌克兰危机持续4年多,北约与俄的军事对峙非但没有任何缓和迹象,战备活动愈演愈烈。
2018年7月的布鲁塞尔峰会上,北约再次采取针对俄的行动,决定增设两个军事指挥机构,并批准“四个30”的战备倡议,即在2020年前确保北约拥有能在30天或更短时间内,部署30个机械化营、30个空军中队和30艘舰艇的能力。
北约与俄罗斯争锋相对的军演接连不断,规模轮番升级。双方在海上、空中“接触”事故不断,发生擦枪走火导致冲突的风险陡增。
今年,俄和北约分别举行了冷战后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相互展示军力威慑对方。9月中旬,俄举行了约有30万官兵参加的“最大限度贴近实战条件”的“东方-2018”最大规模军事演习,展示了大批新式尖端装备,向北约发出了严厉警告;10月底到11月初,北约纠集29个成员国和瑞典、芬兰两个伙伴国,在北欧地区进行了有5万人参加的“三叉戟接点-2018”最大规模联合军演,矛头直指俄罗斯。
这两场军演是俄与北约军事对抗现状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恶化了欧洲安全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欧俄修复关系难上加难。
其三,处在美俄较量的夹缝中,压缩了欧俄改善关系的回旋空间。
近几年来,美国为强化其全球霸主地位,在军事、外交领域与俄展开了激烈较量。在欧洲方向,美国利用北约盟国的安全担忧,采取针对俄的军事行动,制造紧张气氛。美国这样做一箭双雕:一为“遏俄”战略服务,二为加强对欧洲盟国的控制。作为美国的战略盟友,欧盟在美俄较量中,面临着要么紧随美国与俄对抗,要么根据自身的利益发展与俄关系的两难抉择。
实际上,特朗普任美国总统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政策,在退出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伊核协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协议和机构的同时,大肆贬损欧盟,质疑北约,声称在贸易和防务问题上“欧洲赚了美国的便宜”,并采取了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关税等措施。
特朗普还猛烈攻击欧俄能源合作,指责德国与俄共建“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是德国“做了俄罗斯人的俘虏”。美国务院发言人声称,“这条管道将给俄罗斯在政治上胁迫欧洲国家,尤其是乌克兰,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这样会破坏整个欧洲能源安全和稳定。”这些都是为了破坏、打压欧俄发展经贸合作关系。
美国的行为引起了欧洲盟国的强烈不满,跨大西洋同盟关系裂痕加深。尽管欧盟领导人摆出不惜与美国闹翻的架势,说出“不再对美国抱有幻想”,“最好的办法是团结起来,依靠自己”的狠话,但美欧之间综合国力对比悬殊的现实使得欧盟不可能与美国彻底决裂。
在经贸关系方面,美欧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2017年双方贸易额达到6320亿欧元,远远超过欧俄贸易额。欧盟虽对美国的做法有不满,但还是想方设法对美妥协。7月25日,美欧就贸易摩擦问题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共同努力“实现零关税、零关税壁垒,以及对非汽车工业产品零补贴”。
而军事方面,在北约与俄处在紧张军事对抗的形势下,欧洲仍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护。欧盟要建立欧洲独立防务的愿望,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此外,欧盟内部分歧严重,安全需求不同,经济利益不同,很难就统一的对俄政策达成共识。美国正是利用了欧盟没有统一的对俄政策,从中进行离间。
总之,欧盟处在美俄激烈竞争和较量夹缝中,在美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之前,欧俄关系也将难有大的突破。
文 | 张征东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 蒲海燕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