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打雷不下雨为哪般?

我们经常用“干打雷,不下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一个人做事言而无信,有语言没行动,这个用于评价人的俗语也基本上是用于贬义的语境,可是你想过这个俗语是怎么来的吗?老天真的会“雷声大,雨点小”,还有“干打雷不下雨”吗?实际上,无论是干打雷不下雨还是雷声大雨点小,都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无可厚非。

一般出现雷电天气的时候,80%以上会伴随着降雨,还有20%的情况并无降雨。 

那么到底为啥会出现“干打雷不下雨”的现象呢?怎么理解老天爷的“干咳”呢?打雷,通常是在雷雨云中发生的,由于云的内部有正负离子相互碰撞和摩擦,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冰晶破碎、水滴碰撞、空气对流等等物理现象,导致云内带电粒子增多。这些过程,在积雨云的内部表现尤为强烈。积雨云是一种位置偏低个头又很庞大的云,看上去就像山脉,范围一般在10公里至30公里之间。

在积雨云云体中心覆盖的区域里,降雨量最大;在边缘地区内,雨量较少甚至无雨,而雷声的传播范围可达到50公里至70公里。因此,积雨云的中部地区雷声大、雨也大,边缘地区就会雷声大、雨点小,而不在积雨云覆盖范围就是光打雷不下雨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雷的声音传播范围很大,如果是在云的边缘打雷,或是在脱离雨云的位置打雷,也许打雷的时候确实伴随着下雨了,但由于声音传得远,降雨的范围小,你正好不在雨区,也会“干打雷,不下雨”。

虽然打雷容易改变云层结构,从而改变含水量,为下雨创造更多的条件,但能否下雨,与云层中含水量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雨云才是形成雨的物质基础。如果云中的含水量不够,就算空气对流再怎么强、再怎么碰撞,雷声再大,雨还是下不来的。所以,打雷与下雨并无直接必然的联系。下雨是因为雨层含水量过大,达到了下降的条件。而雷电只有深入到雨层之中,与云层紧密地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才会起到助力的作用,加大或加快雨滴下降的速度或雨量。

空气干燥的地区,常常雷声打得震天响,雨点反而下不大。而海南岛这种热带地区下雨时,倒很少打雷,甚至听不到雷声,不知不觉间雨点就哗哗地下起来。就是这个道理。空气湿度、云层含水量也是决定下不下雨的关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