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M35系列钢盔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军队的标志性象征。这款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发展而来的钢盔,在战场上成功地挽救过无数德军士兵的性命,因而也深受部队官兵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德军于1941年介入北非地区的战事,原本这些用于保命的钢盔变得不再那么适合官兵们佩戴:北非沙漠的炎热少雨,甚至连放在坦克引擎上的鸡蛋都能被煮熟!作为非洲军团的指挥官,隆美尔也曾抱怨过德式钢盔的沉重与不舒适性。因而这也催生了德国人独居代表性的热带凉盔系列。
▲头戴M35式钢盔列队阅兵的德军士兵,无疑是纳粹时期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非洲军团的坦克手于1941/1942年夏季时在自己装甲车后部引擎上烤鸡蛋的场面(但有资料说,该处装甲是用喷灯加热过的),对于适应惯了传统欧洲大陆气候的德国兵们来说,酷暑连同着漫漫黄沙无疑是他们最大的噩梦。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更久远的八国联军侵华时,德国军队就已经或多或少地装备了热带头盔,但主要配发对象限于非洲与远东地区的殖民部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德国陆军并没有多少热带凉盔制造的经验。因而,他们只能从先前设计的海军热带凉盔上吸取经验,并加以改进。
1941年2月,非洲军的首批部队抵达了利比亚首府的黎波里。随他们到来的还有大量新式的热带制服、头盔等单兵装备。对于广大德军官兵们来说,这些热带装备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使用植物性材料的热带头盔,无疑可以为非洲军团将士带来一丝清凉。但是,随着战局的发展,这些原本用于为士兵造福的装备,却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官兵们的好评。
▲防沙镜,热带头盔无疑是非洲军团最经典的写照
▲就连“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都曾佩戴过陆军热带头盔
与传统钢盔相比,热带头盔轻便,制造工艺相对来说简单。但由于采取的是草本植物或是手工编制的方式,在防护性能上显然不足以媲美传统的钢盔。而在战斗最激烈的前线,很少见到有非洲军团的士兵戴着热带凉盔作战的,取而代之的往往都是最传统,笨重的钢盔。毕竟后者可以更好地挡住流弹或是炮弹破片,而前者除了能给士兵们带来些许阴凉外,并不能保命!
▲除了能够在阅兵式和后方戴一下,感受些许清凉外,上了战场的非洲军团士兵们还是会戴着笨重的M35/42式钢盔用于保命。
▲与陆军一样,在北非作战的空军部队也并不喜欢佩戴这些毫无避弹性能的头盔。除了在后方转运时佩戴外,往往还是会选择船型帽与便帽用以取代前者。
最终,在仅发展了两个版本后,1942年,非洲军团的热带头盔便随着前线的一片差评退出了北非。1年后,德国人彻底输掉了北非战役。而原本库存下来的热带头盔更多的是被配发给了驻意大利与西西里的德军部队,并最终随着德军的全线溃退沦为了盟军士兵们的战利品。
▲造型奇特的武装党卫军热带头盔,仅配发给驻扎在意大利的16ss“帝国领袖”师等些许部队,且恶评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