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小传: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1977年11月30日】吴有训小传: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1988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J149“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一组4枚,其中第3枚是一位物理学家。这是中国邮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物理学家的身影。

他就是吴有训!

1897年,吴有训出生于今江西宜春高安市。恰好这一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物理学的新时代来临。5岁,吴有训入读私塾,7岁读小学。

1912年(15岁),吴有训考入瑞州中学,后转学到南昌心远中学。南昌的心远中学与天津的南开中学、湖南的明德中学齐名,是民国时期享誉海内外的三大名校。

(江西省高安中学吴有训雕塑)

1916年(19岁),吴有训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在老师胡刚复的指导下,吴有训逐渐培养起他对X射线研究的浓厚兴趣。

(胡刚复)

1920年6月(23岁),吴有训从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昌心远中学担任理化老师。第二年,他考取了赴美官费留学生,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留学。他师从仅年长自己5岁的导师康普顿教授,进行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康普顿效应”的实验和研究。

1925年(28岁),吴有训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康普顿效应》后,毅然回国。两年后,因“康普顿效应”的成就,康普顿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吴有训失之交臂。

(吴有训的博士牌匾)

1926年,吴有训回国之后,先后在江西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多所大学任教。在科研和教学中,他十分注重“基础”二字。

在他看来,“注意基本的课程,力求切实与彻底,这当然是一个原则。个人觉得这个原则,不但可以应用于理科的各学系,大学任何院系的训练均不能违反这个原则,否则该一院系必系未上轨道,尚须改进。”

(1938年,西南联大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

1945年,吴有训被蒋介石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执掌中央大学校长期间,正值中国内战全面爆发之时,学生运动风起云涌。

1947年5月20日上午,中央大学学生游行队伍,一路高呼“反饥饿、反内战、反暴行”的口号,向南京总统府进发,游行队伍在珠江路遭到军警殴打,引发流血惨案,重伤19人,轻伤104人,被捕28人,酿成“五二〇惨案”。

南京警备司令部随即对中央大学发布了戒严令,并向校方提出了40名学生的“黑名单”。吴有训坚决拒绝军警进入校园搜捕学生,表示“决不允许到学校来抓学生,你只要抓一个,我吴有训立刻提出辞职。”

1947年10月底,吴有训向教育部长朱家骅递交了辞呈,向中央大学师生告别。

(清华名师(左起:施嘉炀、潘光旦、陈岱孙、梅贻琦、吴有训、冯友兰、叶企孙))

1948年3月,吴有训被评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物理学院士。不久,到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远离政治漩涡,一心致力于物理学教学和研究。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吴有训被任命为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主持校务工作。

1950年12月26日,吴有训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启了他后半生中国科学事业的领导工作,1955年6月,吴有训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3年,毛泽东接见吴有训(左二)、竺可桢(左三)等人)

1977年11月30日,吴有训因大腿腹部动脉瘤破裂导致大出血,不幸与世长辞,走完了他八十个人生春秋历程。

1987年,中国物理学会决定设立吴有训物理奖,对开创中国物理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进行奖励。

(70年代,吴有训(左二)、严济慈(中)、贝时璋(右一)等科学家在一起)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家隆重表彰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有人曾统计,在受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者当中,竟有14人出自吴有训教授的门下,包括王淦昌、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冯端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

(吴有训纪念馆)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176篇作品,营员“宁馨儿”的第12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