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到北京,700公里,3000年。


曾经看过一个人类学家的调查报告,有个结论是40岁以上美国人心中对中国人的印象,是黝黑厚唇,偏广东广府人外貌的形象,与日本韩国人差异甚远。以致于他们几乎忘记了中国是一个东北亚国家。

这几年在国外,热衷于去纽约法拉盛,伦敦华埠,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甚至是加尔各答华人已经快灭绝的“印度华人街”这些异国他乡有华人文化印记的地方。出国越多,仿佛走回了一个原点,越来越对自己的民族产生着兴趣。

波士顿唐人街,2015年5月摄

前几天在胡志明与一个定居在此的马来西亚华人聊天,他在这里做中国房地产的销售,我问他,你也去了这么多国家,为什么决定住在胡志明呢?

他说了下面这一番话,而我深有同感。

我有一些留学生或者移民了的朋友,他们找对象会强调only asian(只找亚洲人),我对他们的理由——"对于白种人会觉得好看,但从没想过要约会或者在一起"的说法总是持有偏见,既然觉得合眼好看,为什么没有其它的可能呢?

而这一年以来,我也越来越来only asian了。10月去欧洲心如止水,最近去新加坡和胡志明,对偶尔的白人搭讪几乎不回复。

我开始能明白长居国外的那些朋友的感受,在影视剧里,我还是会觉得那些人好看,但感觉就像禁欲了一般,不想再有多的交集。

越南胡志明市

世界走多了,越来越感应到,自己是个亚洲人是个华人,这一年越来越喜欢走东南亚东亚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前些年无比信仰“世界大同”,对其它的种族有着剧烈的好奇心,曾经想做一个“世界公民”,和各个肤色谈笑风声无缝灵魂交流,而这个理想如今越来越遥远,或者说我已经抛弃了它。

我越来越意识到我的血脉、成长的环境,早已成了我基因的一部分。前些日子的瑞典游客事件,我声援中国游客,批评如今“对国人如敌人般残酷”的“逆向民族主义”趋势令人不安。

以上是知乎的一些针对此话题的互动


上面讲到出国越多,越对自己民族身份产生认同,并对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更加在乎。最近我刚刚经历了一次比较纯粹的国内旅行,我参加“寰行中国”之旅,穿越了华夏的腹心——河南与河北。

在六天的行程里,我们的车队从郑州一路往北,经过安阳,邢台,石家庄,到达了我曾经生活过一年半的首都北京。

出发!


这次行程走过的城市颇多,但我想重点讲讲郑州和安阳。

已经到访过了中国大部分大城市的我,却从来不曾去过郑州与石家庄这两个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我不曾去过,甚至也从没想去过。当真正到达郑州时,我想探究下原因在哪里。

有两个原因:

1,我偏好有独特历史与文明的城市。在建国前,河北与河南地区的行政中心长期在保定与开封。而郑州和石家庄,实际上都是因京汉铁路而兴的新城市,它们因交通因经济而崛起,成为省府的历史并不长。

2,我偏好地理或者是外观上有辨识度的城市,如依靠大江大海,大山大湖的城市。我走过了中国沿海的所有大城市(省会或计划单列市),也去过沿长江的所有省会城市。而郑州与石家庄,位于四方平坦,水系稀少的华北平原,在市区的地理元素丰富度上,并无亮眼之点。


新生的郑州

在郑州,我们去了河南博物馆。

中原在黄河的襟抱中,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据伏牛,东引齐鲁。这里古称“豫州”、“中州”,这里的远古族民称“华夏”。炎黄子孙在这里繁衍融合,发展成为今天多民族的大家庭。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至今,中原是这文明谱系中保持最完整的地域。

中国的文字源在甲骨,出于殷墟;中国的哲学源在周易,成与老子;

中国的姓氏源在炎黄,根在中原;中国的国家源在夏代,根于偃师......

中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并在历史发展中浓笔挥洒。这里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数不尽的先贤,生于斯。长于斯,创造惊世奇迹。丝绸古道从洛阳延伸,佛教传经从白马寺开始,中原文化广纳百川,辐射四海,演绎中华民族煌煌生机。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馆的主馆因为正在维护,所以只开放了临时场馆的展览,而河博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古音演奏。

河南博物院根据考古发掘复制了百余件古乐器,如距今8700多年的舞阳骨笛、距今 5000至7000年的红陶鼓、商代的陶埙、石罄、骨排箫等以及王孙诰编钟、虎座凤鼓等,通过专业的音乐史学家对古代乐曲的研究、创编、配器,“复活”了这些古乐,向现世的我们传递了古人的心声。

这场华夏古乐厅的演出,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视觉的盛筵。我非常喜欢这些先秦的传统服饰,恢弘而体面,甚至充满了“高级感”。

看到这些黑冕红袍,我在思索,为什么如今的电视古装剧这么少以先秦作为背景,而是充斥着这么多服装妖艳斑斓的清宫历史剧呢。

前面我曾经讲过不来郑州的两点原因,首先是历史短,但汇聚及演绎着整个厚重中原历史的河南博物馆座落在此,真的为郑州的文化厚度好好的添加了一笔浓墨。

至于第二点,缺乏辨识度。令人欣慰的是,比起想象中的平原大土城,高规格高标准建设的郑州新区,也好好的填补了这一块短板。

看郑州的卫星地图,你会发现,在郑州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区域城市肌理非常特别,整个感觉和郑州城区差别很大,形态独具特点,像是一对细胞组织,中间还有个游动的生命体,这片区域就是郑州非常有名的郑东新区。它由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所规划。

郑州这些年在各大媒体的宣传照片,总有下面这栋宝塔状的高楼(“千玺广场”,也被昵称为“大玉米”)作为名片,此次郑州之行,我正好住在“大玉米”里。郑东新区从五年前各大媒体报道的“死城”之典型,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市区,路上车水马龙,城景欣欣向荣。

有意思的是,我在酒店研究着郑州城市地图,心里默想,郑州可能确实意识到自己缺乏大江大海,所以在黑川纪章的规划里,新区里挖了好多人工湖,然后在湖心岛做大量建设……地图上的郑东新区竟然有三个这样的地方。(下面是卫星地图的截图)

在安阳寻访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

离开河南的腹心郑州,我们继续向北,来到了安阳——商朝遗迹的重要聚集地。在这里,我们不仅拜访了安阳重要的佛教古迹“文峰塔”,还参观了殷墟遗址与中国文字博物馆。

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

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它的发现,确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从1933年起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

殷墟遗址带给最大的震撼并不是出土的精美器物,而是墓中的尸骨。在殷墟中中国商朝人民的尸体骨架来看,和如今的东亚人并不是非常相似的。

考古文献记载,在夏商时期,中原土地上居住的一部分人,体质上与日本阿依努人或者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有密切关系,而这后两者都以胡须和体毛多而著称。当时的很多商人和现代中国人的身型外貌其实存在有比较大的差异。

多毛发的美拉尼西亚人

在殷墟殉葬坑的遗骨中,我在实地中看到商代时中国境内人群其实并不是现在典型的蒙古人种,商人的种族构成是非常多样化的,其中还包含有典型美拉尼西亚人特征的群体。

先秦时代人民多须,逐渐进化到现在中国人的少须。不同于纯粹在书本上的汲取,在殷墟中能亲眼认识到这一点,体会到三千年历史中,中国人在外型上的变化,这种实地感受非常的奇妙。

在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最大的震撼来自于甲骨文。甲骨文其实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事物,它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来源于中国商朝,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在文字博物馆实地看到与听到关于甲骨文的考古介绍与讲解后,我体会到甲骨文的意义比想象中要更重大。

一是迄今被发掘的甲骨文达到十五万片,这种量级,在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数量之大,不仅证明了甲骨文不是符号而是一种文字,也为文字的破译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此外,甲骨文是汉字的前身,和汉字的传承发展一脉相承。我们现在书写的汉字,能够在距今三千六百年的甲骨文中找到传承的痕迹,不仅学术意义是非凡的,对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下面是我写的甲骨文……

以下是我拍摄的一些甲骨文字的意义诠释,从甲骨文的字形与对应的现代汉字所表达的涵义的联系中,真的能感受到汉字的深厚底蕴与祖先的智慧。

不过遗憾的是,在河南省不管是参观河南省博物馆还是安阳的殷墟遗迹,会发现大量文物真迹都移去了北京的国家博物馆。特别是安阳的殷墟等考古发掘地,展出的绝多数文物是“复制”与“仿品”。解说员说到展品是“仿品”时,也颇显无奈。

以上就是一个复制的展品


接下来我们继续驾车北上,一路开往北京,下面就简单发一些河北境内的图片,来结束这次的旅途记录。


猜猜上面这栋清奇的建筑是哪里?

河北菜份量真的实诚。。

河北菜馆的名字也很直白。。

石家庄的雾霾也真的大。。

路边的大酒瓶

二蹦子?

高速路边,矗立在菜花田中的摩天轮,据说是华北第一高

终于入境北京,这也是我第一次坐汽车入境首都。


最终到达了北京,并到访了帝都心脏紫禁城。

700公里,从郑州到北京,回首过去的五天,那一刻仿佛从商朝穿越至清朝,整整三千年的时光,在这一程的文化之旅中拉下了帷幕。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给人类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宝藏。这些宝藏有着不同的渊源和脉络,它们的源起折射出历史的人文风貌,它们的流转唱和着时代的起承兴替,它们参与构建了先人的生活审美与精神世界。

曾经钟爱着国外旅行,因为年轻的我需要不断寻求着新的输入,来重构我的思维体系与三观,而在我的世界观趋于成熟稳固后,我尝试去回首去回眸,在自己的国家中去行走探究。

在这次的旅途中,我探访了故宫博物院和河南、河北等多个省级博物馆与古迹遗址,这些国之重器与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华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命力。

前几天,某国外奢侈品品牌创始人关于中国人的负面言论引起的风波轰轰烈烈,网络上有部分中国人不以为然,甚至在维护当事人,说其“背锅”,“政治牺牲品”——有很多人在后台问我的看法,而我在知乎上已经发表过多条我的想法——这些言论是对这个民族与这片土地根本的不尊重,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我曾经在昆明的洲际酒店看到过不远万里穿越半个地球的委内瑞拉情侣卖唱,在南通的酒吧看见乌克兰人跳钢管舞——即使是白人,大批年轻人也沦落至此。


我们忽视了民族地位对个体命运的重要性,认为现在出国旅行跟吃饭一样容易的消费状态都是时代自然给的。

即使是在过去风雨飘摇的一个世纪,千万中国人下南洋、渡美洲,第一代移民虽已远离家乡,也是对这片土地仍怀有感情希望它变好的,在上世纪的那些家国剧变里给过这个国家无数雪中送炭的帮助。

去爱这片土地,爱自己的同胞。去了解我们的祖先,也是理解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