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宗差点成功统治中原,却因一个昏招功败垂成

公元926年,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病逝。阿保机在生前曾指定他的长子耶律倍为继承人。不过,在阿保机去世后,他的遗孀淳钦皇后(后尊为应天皇太后)述律平却认为次子耶律德光是更理想的继承人。述律平在阿保机生前就拥有了巨大的权力,是契丹政权中的二号人物,因此她的决定自然非常关键。

另一方面,耶律倍出于自己人身安全方面考虑,也表示愿意放弃帝位,支持他的二弟耶律德光登基称帝。不过即便如此,朝廷中还是有不少大臣坚持应当遵照先帝遗愿,拥立长子耶律倍为皇帝。在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明争暗斗后,耶律阿保机的次子耶律德光终于在927年12月11日正式称帝,是为辽太宗。


事实证明,太后述律平的眼光确实没错。辽太宗耶律德光文武双全,在他的带领下,契丹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飞速发展。辽太宗大力引用汉人的先进管理制度,为契丹的政治制度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稳定,辽太宗规定“因俗而治”,制定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官僚系统。此外,辽太宗重视农业发展,支持汉人在草原合适的地区开垦土地,为契丹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除了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大刀阔斧外,辽太宗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在他的扶持下,原后唐将领石敬瑭发动叛乱,推翻了和契丹敌对的后唐政权,建立了后晋。石敬瑭为了讨好自己的新主子,将从大同到幽州的十六个战略关隘全部割让给了契丹,这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燕云十六州”。自此,北方草原通往中原的门户被彻底打开。后来建立的北宋拼尽全力,也无法将其收回。


辽太宗不仅实现了他父亲的领土野心,还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中原皇帝(石敬瑭)名义上的宗主。

公元942年石敬瑭死后,契丹和后晋的关系迅速恶化。石敬瑭的继任者石重贵不满屈居契丹皇帝之下,公然拒绝了双方的宗藩关系。之后,辽太宗决定向中原出兵。

契丹和后晋的战争拖拖拉拉打了三年时间,双方互有胜负。不过,对于国力较弱的后晋来说,战争所带来的负担显然要更加沉重。公元946年末,后晋军队统帅杜重威率自己手下二十万人向契丹投降,从而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公元947年初,辽太宗乘坐龙辇耀武扬威地进入后晋首都开封(当时称“东京”)。为了表示自己成为了整个中国北部的皇帝,他将国号由“契丹”改为“大辽”,并宣布大赦天下。此时,如果辽太宗施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或许他将真的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治中原的契丹皇帝。可是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到了关键时刻,辽太宗也因为一个昏招而导致功败垂成。


辽太宗南下中原带着大批军队。古代后勤供应能力有限,在很多时候军需都是靠在当地解决,说白了就是靠抢。在入主中原之前,契丹人作为敌国军队来打劫中原老百姓还能说得过去,可是在入住中原之后,契丹军队却仍采用了这一“传统”方法,这就引起了中原百姓对契丹人的怨恨和恐惧。为了抵御入侵者,中国北方许多地方都爆发了反抗和起义,百姓们到处偷袭落单的契丹人,辽太宗和他强大的军队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辽太宗确实始料未及。他完全没有做好统治中原的准备,而这里又居住着人数远远超过契丹人且充满敌对情绪的汉人。辽太宗无奈地对自己的亲信说道:“我不知道汉人难制如此!”


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相比,另一个威胁更让辽太宗头疼。契丹军队虽然占领了开封,但中国北方并没有全部受其控制。原后晋将领刘知远手握重兵据守太原,在契丹人南下的时候他选择了袖手旁观。而当他看到契丹人遭百姓的一致反对后,他决定竖起旗帜公然对抗。

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北方许多对抗契丹人的义军团体都纷纷加入到了后汉阵营中。这样一来,辽太宗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

最后,在无招可解的情况下,辽太宗决定让军队开放了去抢,把整个汴梁城劫掠一空。然后宣称为了“避免夏天的炎热”,带着他的军队退回北方。事后总结失败原因,辽太宗承认自己犯了几处关键错误:1、纵容军队劫掠百姓;2、给百姓增加了过多税赋;3、对统治中原准备不足,对地方势力处置失当。

947年五月,悔恨交加的辽太宗在撤退到栾城(河北栾城县)时病死了,时年四十六岁。从此以后,辽国皇帝再也没有同中原王朝的战争上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