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了2018年北京市艾滋病疫情。今年1-10月报告病例数2874例,截至2018年10月31日,北京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29063例,全部感染者及病人中,性传播超过9成。
虽然今年前10个月北京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较去年同期减少5.86%,但数以千计的新发感染者,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依然不容小觑。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
艾滋病病毒(HIV)体外层的脂蛋白包膜中嵌有gp120和gp41两种糖蛋白,gp120与淋巴细胞表面的CD4糖蛋白有嗜亲性,可与其特异性结合;gp41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因此,HIV经皮肤黏膜破损处或经血液等其他途径到达血液后,可选择性地侵入CD4+淋巴细胞。
HIV侵入CD4+淋巴细胞后,在病毒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整合的病毒DNA即可在细胞内复制、形成完整的病毒体释放出细胞外,细胞死亡,感染新的细胞,也可呈潜伏感染状态,随细胞分裂而进入子代细胞。
感染初期,HIV大量复制,产生病毒血症,并可出现衣壳抗原p24的表达,临床表现为急性HIV感染症状。由于HIV的细胞内大量复制,导致CD4+淋巴细胞损伤、死亡,CD4+T细胞明显减少。然而在机体的免疫作用下,CD8+CTL活化,杀伤HIV感染细胞,同时产生抗HIV抗体,病毒血症很快被清除,CD4+淋巴细胞数量回升。
但HIV未被完全杀死,进入持续潜伏感染状态,HIV处于低水平复制,临床表现为无症状HIV感染。随着HIV不断复制、扩散,CD4+淋巴细胞不断死亡,如此周而复始,最后导致CD4+淋巴细胞耗竭,免疫功能严重破坏,并发各种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和肿瘤,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最终导致死亡。
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在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时,全社会提出了“向零艾迈进”(Getting to Zero)的口号。
由于艾滋病经过体液和血液传播,因此,只要不是特别亲密的接触,并不会传播。目前在传播途径上,血液传播存在着血液制品安全这一唯一不可控因素。由于存在一个窗口期,一些感染者在感染初期不能被现在的检测手段检测出来,会导致他们献的血被当作正常血液运用于临床,除此之外,其他的传播途径几乎都做到了可控。
新生儿能够避免得艾滋病吗?
针对近日贺建奎所进行的“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临床试验中,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非洲科学院院士张林琦接受了媒体专访时称,艾滋病病毒(HIV)毒进入人体的门是很多的,CCR5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受体,但是艾滋病病毒仍然可以绕过它,利用其他机制进入细胞。所以,即使对CCR5基因敲除得很彻底,也不能完全阻断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
现在,我们有非常有效的方法防止新生儿不得艾滋病,即便是体外受精,都可以把精子、卵子进行彻底清除,达到不被感染的目的。如果是已经怀孕的妇女感染了HIV,我们在其生产和怀孕过程中可以使用非常有效的药物,使得传播几率降到1%以下。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防止新生儿不被HIV感染。
防艾,到底要重视什么?
事实上,在艾滋病最容易控制的性传播方面,数据爆出了超过9成的比例,这显然应该引起重视。
我们经常提到“高危性行为”这个词,那么,到底什么是高危性行为呢?高危性行为是指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行为。具体说来,高危性行为就是指与别人发生体液交换的行为,即别人的体液进入到他们的身体内, 或是他们的体液进入别人的身体内。
青春的悸动常常会让一些人忽视对安全应有的警惕,或者因为习惯问题,有时不愿意进行防范,或者有人无法对自己的伴侣承认艾滋病问题。性既不神秘、肮脏,也并非自由、放纵。性冲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成长的必经过程。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贞操观和婚育观,切忌因为猎奇、刺激、他人诱惑或从众心理而使自己陷入巨大风险之中。掌握科学的性知识,保证安全的性行为,丰富课余生活,增强自制力,才能筑牢预防艾滋病的思想和心理屏障。
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加强宣传预防艾滋病的意义之外,恐怕还应为更多人提供相对便捷的艾滋病毒检测,除了让他们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减少无意传播外,也应该建立追责机制,对于已经查出携带艾滋病毒的人,如果能证实他们在知晓病情后依然传染给他人,应该予以追究刑事责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当事人的隐私保护。此外,将境外艾滋病高发区域的信息及时在特定群体中通报,提高人们对相关区域来人的防范意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高危性行为或怀疑自己有可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一定要去相关医院咨询、检测,避免艾滋病传播。
自1981年在美国首先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在全世界蔓延。虽然人类同艾滋病的斗争已有3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发现有效的疫苗和彻底治愈该病的方法。尽管艾滋病尚不能治愈,但尽早检测知晓感染状况并规范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这些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艾滋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都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这不能成为人们忽视对艾滋病预防的理由。实现艾滋零感染,应该是我们任重道远的长期目标。
责编: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