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决定,到底谁说了算?

不好的事情影响了我们做决定?

有句俗语叫“好事不传外,坏事传千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人们喜欢将注意力放在坏事情上,而通常坏事对人们的影响的确远远大于好事。科学家对此也通过实验作出了解释。这是因为人脑中有两个区域:脑的前额叶眶回与杏仁核,它们是主管恐惧以及担心害怕等负面情绪的。当人经历消极事件时,大脑的这两个区域中的细胞活动就会明显增加,担心害怕的情绪随之产生并不断加深。同时,由于细胞活动的增加,大脑会得到进一步的刺激,从而会加深对这些消极事件的记忆。而当人在经历积极的事件时,脑细胞活动程度就不会那么大,这样的结果就是大脑产生的积极正面情绪不那么强烈,对此类积极事件的记忆自然也就不太深刻了。

也因此,很多科学家就作出了这样的推测:人们经历过的那些不好事情,会一直在人们心中留下“阴影”,从而会影响到人们在日后生活中作出某些决定。这里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有位先生平时经常光顾某家咖啡店,在那里享受了很多快乐休闲时光,可是,有一天他却发现咖啡里有一只蚂蚁在“挣扎”,这位先生感到很恶心,于是便“夺路而逃”,心中也埋下了对这家咖啡店的“厌恶”种子。这以后不管是谁邀他去那家店喝咖啡,或者在他面前夸赞这家店经营得越来越好时,这个人就断然拒绝,或者不以为然。 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多得不可胜数。

不好的事情有时也会“隐退”!

但是,若以此就认为:不好的事情会一直“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并由此而产生的不愉快体验总会从根本上影响人们作判断,这种想法就有失偏颇了。最近,美国科学家对此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不好的事情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对人们的判断起到决定作用。为了应证他们的观点,科学家做了这样心理学实验。他们召集了一些未婚志愿者,然后假设出几种不同的情境,分别是:获得了100美元;商业投资获得了30%的利润;丢掉了100美元,之后问那些志愿者,哪些情境对他们的刺激最大,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的是:丢掉了100美元。紧接着,科学家给志愿者们“安排了这样的任务”:即将和一些极有魅力的异性相亲约会;然后再次让他们回答前面的几种境遇,哪种对他们的刺激最大。这次大半以上的人选择获得了100美元,或者是商业投资获得了30%的利润。显而易见,和极富魅力的异性相亲约会,这份“喜出望外”甚至会让人们忘记“不开心”。一位痛不欲生的失恋者,在找到新欢后,也会把以前的痛苦抛到脑后。

人们对坏事情的“忘却”并不仅限于“桃花运”面前,在某些涉及到存亡的“生死关头”,坏事情照样也会被人们清扫到记忆的“垃圾堆”中。这里有个著名的古典案例。话说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在生他时难产,险些丧命,为此,武姜对庄公一直耿耿于怀,反而就比较宠爱庄公的弟弟公叔段,甚至还要帮助公叔段杀死庄公,让公叔段当国君。但是,当公叔段谋反失败被杀后,出于自我保护和能顺利生存下去的需要,武姜和儿子渐渐化解了以前的恩怨,“母子遂和好如初”, 再也不念念不忘多年前儿子曾带给自己的“伤痛”。

真相是什么?

由此,科学家们又有了这样的结论:坏事情及不愉快的体验对人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能从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作出判断或者决定,其实从根本上是和人们的实际生存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一旦危害到人们继续顺利地生存下去,或者在个人婚恋上有盼头时,人们大脑里那些不愉快的念头通常是不会跳出来“作梗”的。

可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科学家这样解释: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是个人的生存以及家族繁衍问题,并为此长期不停地付出努力,久而久之,求生和由此而衍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就留在了人们的潜意识深处了, 而与家族繁衍问题紧密相关的个人婚配问题也被刻印在了人们的“记忆行宫”里,随着社会演化到今天 ,它们就发展为当人们作出某个判断或者重大决定时,都是以这两个因素作为最根本性的决定力量。所以,哪怕是在人们心中留下很深印象的不好事情或者不愉快体验,它或许会左右人们作出最终的决定,但是,一旦面临到个人的生存问题和婚配问题时,它就会“乖乖”地退居二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