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进入秋冬,以北京为代表的国内各大城市上空,都会经常出现灰蒙蒙的灰霾天气,最严重时能见度低到几米开外已经看不清物体了,给人感觉好像是世界末日已经降临。在这些城市的,人们被充满悬浮颗粒的空气包围,逃无可逃,呼吸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增。甚至有人惊呼,这些城市已“不适合人类居住!”
污染与发展如影随形
那么,对空气质量的控制,是不是一个世界难题?从技术上说好像不是。因为空气污染主要是人为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结果,只要人类尽量不要向空气里排放污染物,空气质量就会自然好转。但是,只要经济发展,人类就必然需要排放出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即使没有灰霾天气,也会有其他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污染在影响着我们,它们早已不幸地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在西方,从工业革命开始,污染就与经济发展如影随形,两百多年来无法根除。早在19世纪的伦敦,由于煤炭作为燃料被广泛使用,伦敦上空的空气污染开始了。19世纪末的印象派绘画以表达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而著称于世,但鲜为人知的是,印象派的产生却与当时刚刚出现的西方城市工业污染相关。印象派先驱透纳从小生长在伦敦,在工业烟雾的笼罩下,泰晤士河上很少看到明媚的阳光。那些暗无天日的泰晤士河风光给透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落到他的画布上,就变成了印象派绘画的开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汽车工业和石油与有机化工的发展,伦敦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大雾天气更加频繁。1952年12月5日,前所未见的浓雾弥漫伦敦全城,能见度节节下降。最严重的时候,市内某些地区的能见度降到零,人们连自己的脚都看不到。12月10日大雾散去,其间死亡人数比平时多出4000多人,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大多数是死于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的老人。这就是著名的“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
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经过对污染工业不断的限制,到1980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5天,雾都已经名不符实。
但是,故事到此并没有完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数量持续增加,取代煤成为伦敦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为了治理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伦敦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规定所有正在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汽油标准要达到严格规定的标准。此外,政府还大力扶持公共交通,并鼓励居民购买排气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经过长期不懈的整顿,工业时代那棕黄色的伦敦雾终于成为历史。如今,在伦敦的清晨,阳光驱散薄雾后,公园里绿草如茵,空气清明,让人难以想象当年迷离晦暗的雾中情景。
旧的刚去,新的又来
但只要经济在发展,污染就会如同噩梦挥之不去。空气污染被全方位治理了,其他新的污染源又层出不穷地发生了。因工业生产将大量化学物质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因工业废水废渣排入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污染事件在世界各地不时上演。1953年,日本水俣湾附近渔村流行一种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称为“水俣病”。日本政府后来确认,水俣病是人们长期食用受富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毒害的水产品造成的。
因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生物等进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也不少见,1968年,日本北九州的一家食用油加工厂因管理不善,将毒性极强的多氯联苯渗入米糠油中,导致患病者超过5000人,共有16人死亡。一时间,恐慌混乱笼罩着日本西部。
原子能放射性污染的出现,使环境污染危机变得更为复杂和恐怖。上世纪60年代以后,核电工程迅速成长,核能在为人类提供巨大的动力和能量时,也产生了放射物质泄漏和放射性污染,会对人类造成严重而持久的威胁。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声爆炸,带来了人类和平使用核能历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惨剧。爆炸最终导致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在受污染地区,甲状腺癌、白血病儿童以及新生儿生理残疾者数量也骤然增加。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释放大量核辐射,周边海域发生严重核污染。
近些年来,新的污染源层出不穷,人类穷于招架,徒唤奈何。英国的疯牛病、近年来的禽流感、2003年国内发生的SARS,甚至一些儿童一生下来不久就出现莫名其妙的怪病……有些病连科学家都无法查明来自哪里,如何防治。这一切足以表明,伴随着经济的繁荣,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坏却不断加深,人们实则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危机四伏的环境之中。
尊重自然才能根治污染
如今的中国以及该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污染也相伴相随在祖国大地上扩散了30多年,相比于其他更触目惊心的污染,灰霾天气可以说不值一提。据估计,我国境内5万公里主要河流已经有四分之三以上无法让鱼类继续生存,全国3亿亩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威胁,占全国农田总数的1/6。因环境污染而形成的“癌症村”正在中国大陆逐年增多,据估计目前已超过200个,涵盖中国大陆的27个省份。在这200多个名单中,绝大多数属于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矿山等污染了当地的水源、耕地和空气。某个污染地区的老百姓说:“我们都习惯了污染,日本发生核辐射时,我们一点儿都不怕,这儿的辐射可是要比日本厉害多了。”
众所周知,无论是生产或消费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物质与能量废弃物。因此,经济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如果人类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只关心能“利用自然作些什么”,这种自私的、功利主义的发展意识,必然会导致我们毫无节制地开发资源,无所顾忌地排放废弃物,最终伤害到的贪婪的人类本身。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把自然看作是需要尊重和热爱的伙伴,确立与自然和睦相处并协调发展的现代观念。而这个观念的建立首先要从政府做起,因为环境问题是公共问题,企业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代价,这时正需要政府来监督治理。只有政府才能做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鼓励企业开发环境友好产品,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据联合国对15个发达国家的调查,多数国家政府愿意以放慢经济发展速度、降低消费水平来保证环境质量的提高。这是令人欣慰的信号,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