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被坑杀?白起看了想打人!

公元前260年,“战国七雄”中的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爆发了一场决定两国国运的战争。最终,赵国被打败。根据《史记》中的记载,赵国在战争中损失了5万人,另有40万大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向秦军投降。之后,秦军主帅白起认为“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下令“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将40万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240名年轻士兵回赵国报信。由于坑杀士兵的行径太过残暴,白起也因此被后世称为“人屠”。


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自然毋庸置疑。不过,《史记》中也有不少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长平之战”赵军的伤亡人数就是疑点之一。

对战国历史有了解的读者可能会知道,战国时期战争规模之大,简直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诸侯国之间经常一言不合就出动数十万大军交战,这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是极为罕见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各国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除了女人、小孩,以及残疾人之外,其他人都得响应国家号召,上战场杀敌,连老人都不能例外,所以造成了战争规模特别庞大的情况。这种解释听上去有点合理,但仔细一分析却经不起推敲。以“长平之战”为例,当时赵国人口总数在300万至350万之间,按全民皆兵制的观点,确实能凑出45万大军,但这也几乎是赵国成年男丁的总人数了。按《史记》中的说法,“长平之战”赵国军队被全歼,那也就意味着赵国男人都在“长平之战”中死绝了,可是赵国直到公元前222年才被秦国消灭,离“长平之战”已过去了将近四十年时间,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从技术方面分析,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次性想要解决40万人也是无法做到的。假设一平方米站4个人,40万人就需要十万平方米的平面空间。无论白起用什么计谋,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想要将40万人的军队在毫无反抗的情况下斩尽杀绝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哪怕这支军队已经失去武器且饥寒交迫,情况依然如此。


更令人值得怀疑的地方是,战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在连年处于大规模交战状态的情况下,却总是能轻易征召出一支数十万人的军队,难道打仗都没有损耗的吗?

此外,以当时的生产条件来说,要长时间维持数十万大军的口粮也是做不到的事情,更何况男人都跑出去作战了,无法从事生产活动。退一万步讲,即便有足够的粮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做到长期远距离向前线输送几十万大军的粮草,那后勤工作人员要数倍于作战人员才能做到。后勤人员也要吃饭,这又会造成更加惊人的粮食消耗。所以,这又是另一处匪夷所思的地方。


因此,可以认为“长平之战”的实际规模应该要远远小于《史记》中的记载。秦军主帅白起可能是干了坑杀赵军的事情,但坑杀人数绝对不会太多,说白起坑杀了40万大军实在是太过夸张。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幸亏白起早已不在人世,否则恐怕白起看了想打人(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