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的奸雄曹操是一个既爱才又妒才的人物,他在爱才方面丝毫不输给三顾茅庐的刘备,但却也着实杀了不少有才华的文士,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历史玄机呢?
爱才的曹操
在历史上,曹操的爱才是被各方公认的。即便是尊刘抑曹的《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作,在将其描绘成玩弄权柄的奸臣同时,也没有否认他的爱才情结。
据记载,曹操在与张绣的战争中,自己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皆不幸遇难。曹操战后亲自设祭,祭奠时他哭着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具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第二年他经过故地时,突然在马上放声大哭,下令吊奠典韦亡魂,祭奠典韦之后,才祭奠儿子和侄子。
曹操之爱才可谓是真正的表里如一。许攸曾经是袁绍的谋士,因袁绍不能重用自己,便投奔曹操。当许攸深夜来到曹营时,曹操已经睡觉了,但听士兵报说许攸到了,曹操来不及穿鞋,赤脚跑出营帐来接许攸。远远看到许攸,拍手大笑,并牵着许攸的手进入帐篷,一进帐篷,曹操纳头便拜。许攸惊道:“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曹操说:“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曹操对许攸的态度,比起刘备的三顾茅庐,一点也不逊色。
后来,许攸帮曹操设计攻破袁绍的大本营冀州。当曹操率领众人进入冀州城时,许攸纵马上前,用马鞭指着城门,喊着曹操的小名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乎?”曹操当时是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其他人在他面前说话都要毕恭毕敬,而许攸竟然直呼曹操的小名。这种居功自傲的举动,旁边“众将闻言,俱怀不平”,而曹操却哈哈大笑,没有一丝不悦的表情。
而且,即使以前跟曹操有很大过节的人,只要他有本事,能够为曹操出力,都一律宽容。贾诩曾帮助张绣设计杀死了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儿子曹安民、最喜爱的大将典韦,连曹操也差点被杀死,这种血海深仇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化解的。但后来贾诩随张绣前来投降时,曹操却拉着他们的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贾诩后来还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
陈琳曾经在袁绍手下效力,当袁绍讨伐曹操时,陈琳写了一篇檄文,不仅辱骂了曹操本人,还一直骂到曹操的祖父。破袁绍之后,陈琳被俘,身边的人都劝曹操杀掉陈琳,但曹操爱惜他的才华,赦免了他,还让他当了官。
正是对待人才的这种宽容与尊重,使得曹操能在群雄并起的汉末乱世收罗到大量的人才,这不但是其横扫北方、挥师长江的基础,也是曹魏阵营始终人才济济,没有出现人才断层的保障。
因憎恶空谈而杀孔融
曹操爱才惜才令人称颂,但他杀才也是举世闻名的,杀起名士来竟然也毫不手软。他杀的名人中有孔子第二十世孙、因四岁让梨而为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有神医华佗;还有我们从《三国演义》中熟知的杨修。
一般来说,这些名人各有不容忽视的才能和社会影响力,而且对曹操的统治根本不可能构成威胁,如此爱惜人才的曹操为什么要杀掉他们呢?
原来,曹操虽然爱才,但他对人才有着绝对不容触犯的底线,那就是不能危害自己的声望——凡是有利于提高自己声望的便是可用之才,凡是自恃才学危害自己威信的便是敌人。
以孔融来说,他具有当时士族文人最要命的一个通病,那就是恃才清高,爱显摆,因此常常爱同曹操唱反调。有一次,曹操为了节约粮食颁布了一条禁酒令,并在朝堂上以商纣等为例,告诫大臣们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可孔融非要跳出来反对,说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呢?曹操无言以对,但他从此也憎恶上了这个自作聪明、挑衅自己权威的孔融。
这种冲突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即孔融作为维护士族利益的刘汉正统礼教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极力想要去维系的与其特权利益相契合的这套价值体系,正是平民出身的曹操成就霸业的障碍。曹操如想扫除障碍,必须压服这些士族世家。
公元197年,士族出身的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一怒之下迁怒于自己手下的杨彪,把他抓了起来,因为杨彪曾经和袁术联姻,平时也跟孔融一样沽名钓誉,喜欢讽刺、挖苦曹操。孔融听说后,朝服都来不及穿,就跑到曹操跟前讲道理。他对曹操说:“杨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受到九州之内的钦佩。《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连及,怎么能把袁术的罪过归于杨公呢?”最后曹操在世家大族的舆论压力下,只好把杨彪给放了。但这种士族文人间的相互庇佑和扶持,恰恰是曹操最反感的,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手下像汉末朝廷或者其他割据势力那样,出现拉帮结派的贵族党,搅乱人心。因此当曹操后来决定攻打汉室宗亲刘表时,知道孔融肯定又要借机发难,给自己制造麻烦,于是就提前找了个罪名把孔融给杀了。
因储位之争杀杨修
杨修出身名门,博学多才,曹操一开始对他也是相当欣赏和信任的,任用他做主管钱谷财帛的丞相府仓曹主簿。由于曹操架空了东汉朝廷,所以杨修的职位品级虽然不高,实际权力却很大。但杨修似乎对自己的聪明和才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炫耀冲动,总是不分场合地抢曹操的风头。曹操在点心盒上写上“一合酥”,他就召集众人“一人一口酥”,把点心分食了;曹操随口说一个“鸡肋”,杨修竟然也能窥测到其准备退兵的潜意识。这种恃才傲物、自作聪明的行为在曹操眼里,无疑是对自己权威的挑衅。
不过,真正给杨修招来杀身之祸的是他不明智地介入了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之争。他凭借小聪明猜测曹操会让曹植接班,于是积极出谋划策,支持曹植夺嫡,但每到最后都由于谋划不周而弄巧成拙。曹操本来就不怎么欣赏曹植,得知杨修等人支持他后,更不愿意让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政权再次被士族门阀控制,像东汉末年那样大权旁落、内斗不止。因此当曹操最终下定决心立曹丕为太子时,作为反对派的曹植一党自然是逃不脱被清算的命运,旧账新账一起算,杨修最终被加以“里通外国”之罪处死。
因痛恨要挟而杀华佗
曹操杀孔融和杨修还有权位争夺的考虑的话,那么又为何对一代名医华佗毫不容情呢?况且他的头痛病孩一直依赖华佗来治疗的。我们来看看其中内情。
华佗和曹操是老乡,原本出身士族,早年“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曾因博学多才而做过汉室宗亲的相国,后因群雄纷争而丢官,不得已靠行医谋生。虽然他后来因精湛的医术而享有盛誉,但行医在当时不过是“下九流”的职业,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华佗作为士人,并不甘心一辈子行医,事实上,他对于行医是深以为耻、经常后悔的,时刻都在寻找机会重返仕途。不过,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对一般的官职根本看不上眼,恰好此时,曹操来请他看病。华佗便趁机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
曹操所患的“头风”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非常困难,但华佗诊断后说曹操“苟延岁月,死期将近”,这就明显夸大其词、有意要挟曹操了。老谋深算的曹操当然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说他“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并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华佗于是借口收到家书,请假回家,之后又托辞妻子有病,逾时不归,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多次去信催促,但均遭其拒绝。曹操于是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回。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不久被曹操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处死。
恃才傲物讨人嫌
综上可见,曹操虽然爱才惜才,但对挑战自己权威、动摇自己统治或者恃才要挟、沽名钓誉者通通厌恶至极,必欲除之而后快,这就是孔融等人被曹操亲自杀掉的原因。反过来,那些武将从来没有这方面毛病,所以纵使打仗打得一败涂地,也不会被杀。
从更深层的原因分析,这些恃才傲物者大都是出身士族、维护汉代门阀制度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权力结构的剧烈变化,也就是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寒门精英的崛起,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政治话语权,仍然时时处处地恃才傲物,说怪话、讲酸话,对统治者屡屡讽刺、挖苦,以显示自己的卓尔不群。
曹操作为一个讲求实效、憎恶空谈的统治者,对于士族文人这种妄自尊大、沽名钓誉甚至动辄要挟的做法是很不感冒的。当年出身士族的诸葛亮大造声势地栖身南阳,其实就是沽名钓誉地等待时机,如果他遇到的是曹操而非刘备,那么曹操虽然会欣赏他的才华,但却肯定不会去三顾茅庐,诸葛亮那种恃才傲物的清流性格,还很可能导致其像杨修、孔融一样被曹操诛杀的结局。
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这种爱才但不纵才的做法远比刘备高明,刘备过分抬高“五虎上将”和诸葛亮等人地位的做法,虽然短时期内起到了激励少数精英的作用,但却压抑了整个人才队伍的均衡成长,以至于在这些人死后,出现了青黄不接、无人可用的人才断层。而曹操对人才不枉不纵,使得他们都能在曹操的驱使下甘心受命,而这一点正是曹操势力迅速壮大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