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祖国,可能对新生一代是比较模糊的概念,但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体验。徐光宪更是感同身受。
1951年4月,徐光宪在美国听到一个震惊的消息: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美国政府将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他迅速与同在美国的妻子高小霞商议对策。毕竟,妻子还有一年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
徐光宪(网络图)
徐光宪在书房里感到格外烦闷,在美国的点点滴滴回放在脑海。一年半前,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徐光宪带着妻子和学友一起,背一大袋面包、香肠和饮料,到纽约市郊的公园举行聚会,餐后一起集体扭秧歌;半年前,自己博士后学位到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日记本上再次郑重写下宏愿:学成归国,全力奉献;三月前,他给祖国的伯父写信,明年就可以回国了,祖国的建设正热火朝天吧?
徐光宪和夫人(网络图)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留在美国进行科学研究还是回到祖国?“我们留学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嘛。不回国还有什么意义呢?”高小霞的话如当头棒喝,让徐光宪顿时清醒过来。次月的一天,徐光宪拉着妻子的手,把加入美国国籍的登记表扔进地铁后,便以探亲名义,迫不及待地登上前往珠江口的轮船。
回国后,徐光宪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新中国的化学教育中。他被北京大学聘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开设了物理化学课,从而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同时,他服从国家需要调入原子能系统,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使我国的核工业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徐光宪爱护他的学生,为满园桃李的成长倾注全部热情。他对学生黎健的关心就可见一斑。70年代初,黎健夫妇的孩子得了脑瘫,一家人生活拮据。黎健是个稳重的人,这一切只是自己默默承受。徐光宪知道爱徒的困难后,每月用稿费接济这个贫困的家庭。某年正月初一清晨,黎健夫妇正陪着儿子吃饺子时,徐光宪敲门而入,手里提着亲自烹的烧鸡和八宝饭。给孩子派发红包后,徐光宪陪着他们一起吃饺子,欢笑声一直洋溢在北京西郊的小院里。
徐光宪的爱心,还涉及到素不相识的人。70年代,《物质结构》一书完成后,他收到5000元稿费。这时,他想起北京大学的许多职工住的是瓦房,喝的是稀粥时,心里很难过,便把这笔钱悉数交给物理系工会,让工会救济困难教职工,并要求工会“千万要保密”。当时,5000元是很大一笔钱,完全可以改善徐光宪的住房环境。似乎他对自己75平米的小房子情有独钟,几十年从未变过。
——————————————————————
简介: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著作有《物质结构》、《稀土的溶剂萃取》等。
名言:天才无非是努力加勤奋。
作者:魏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