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宣纸还好的竹纸是如何制成的?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书画学习者来说,“纸”必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利器。从古至今,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宣纸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轻如蝉翼白如雪,薄似细绸闻无声”,这是对宣纸的美誉。历来有很多知名的书法和国画,都是用宣纸写成或绘就的。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使用宣纸作画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其实,除了宣纸,还有一类纸张——竹纸也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有多位书法大家的墨宝都采用竹纸书写。比如书圣王羲之的《雨后帖》,王献之的《中秋帖》,曾巩的《局事帖》,米芾的《珊瑚帖》《论纸帖》等。

竹纸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纸,最早起源于公元4世纪。它的制作工艺流程可概括为72道手工,繁复的工艺反映出竹纸制作工人真实的工作方式。祭山神、砍竹、断青、削竹、拷白、浸泡、断料、浆料、入镬、煮料、出镬、翻摊、磨料、打浆、捞纸、晒纸、检验……从一支嫩竹到一张竹纸出厂,大小工序可能不止72道,有些工序是需要反复操作的。

砍竹

削竹

浸泡

其中,“削竹”工艺是竹纸制作流程中较为特殊的环节,竹子去掉表皮,以获得均匀、老嫩一致的纤维(白料)。“削竹”可以保证嫩竹纤维的纯粹柔韧,令做出的纸张致密光洁。不去皮的竹子叫“湖塘料”,竹皮纤维相对粗糙,有些人喜欢其质朴、自然、带筋。“拷白”工艺让竹肉松散,在后续工序中竹肉容易浸入石灰、尿素发酵,漂洗析出营养成分。“浸泡”“翻摊”等工序,需要工人在高温状态下、在石灰水池里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很大。“捞纸”在竹纸制作工艺流程中最具特点,无论纸张尺寸大小,都是一个工人操作,即一个人捞出一整张纸。

自古以来,中国最好的纸都是为文化服务,服务群体是文人士大夫,根据用途可划分为书法用、绘画用、书籍刷印、装裱装璜用等。这就对纸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保存时间久,不霉变、不腐烂、不遭虫蛀;第二,着墨受色敏感,适量吸水。而竹纸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两个要求。

竹纸的特点是纸性半生半熟,见笔见墨,蓄水量相对小,垂直渗透,入木三分。檀竹与檀草混合、长短纤维交织,这是宋代就有的工艺。今人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创造出真正纸寿千年的竹纸产品。

越竹斋千年竹纸礼盒

时至今日,竹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竹纸这一传递千年的载体,让更多人了解、领会竹纸及竹纸背后的故事,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今日知识点

中学历史:文房四宝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