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鹦鹉学舌”这个词语,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听到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那么鹦鹉为什么会学舌呢?这主要跟它的鸣管和舌头有关。
不管是人还是哺乳动物要发出声音都要用声带,这个声带在气管上端的喉头处。但是鸟类并不是用声带发音的,鸟类的发音器叫鸣管,它位于器官和支气管的交界处,它一般是由最下部的几个(多为3~6个)气管环和相邻的三对(左右)变形的支气管环共同构成。
鸣管分叉的地方,内部和外部两侧的管壁都很薄,它能跟随着气流地振动而发出声音,这被称之为鸣膜。鸣管的第一气管环的底部和鸣管分叉处的中央交叉的地方,有一个从背面垂直伸向腹面的细骨棒,这个骨棒就是鸣骨,它有支撑鸣管和内鸣膜的作用。
鸣骨的正中间深处的薄膜叫半月膜,这个半月膜也能随着气流的振动发声。鸣骨的下面还有气室,气囊的分支在里面,气囊内部的变化会影响内鸣膜的收缩和鸣管的管径。在构成鸣管的第二支器官半环的内侧,有一个向内呈拱状隆起的唇状皱壁,这个是外唇,它能在鸣肌的作用下调节鸣管气流压力和鸣管的大小,进而发出不一样的音频。
鸣肌是调节鸣管曲率、管径、鸣膜张力的特殊的小型肌肉。它分为鸣肌和外鸣肌两种、因为鸣管的左右两侧的鸣肌分别属于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支配,因此鸟类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谐波,这可以让声音更有颤率和多变。
鹦鹉的鸣管很完整,它有着四到五对鸣肌,这些鸣肌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让鸣管中的半月膜收缩,回旋振动产生声音。鹦鹉的发生器跟人类很相似。人的发生器从喉门的声带开始,到达舌端为止,它的长度有20厘米,和体轴形成直角。有一部分鹦鹉的鸣管到舌端的长度是15厘米,它的鸣管和体轴形成的角度也近似直角。其他哺乳动物的发生器和体轴一般不能成为直角,而是呈钝角,喉头部分和器官形成的曲度比较平坦。发生器和体轴成直角,就会形成有折节的腔,进而就可以发出有分节性的音,这种发生的分节音就是语言音和发展语言音的基础。
鹦鹉的舌头也很发达,就好像人的舌头一样,转动灵活,舌头很肉质,特别的圆滑,而且很厚,也很软,前端是细长月状的。就是因为鹦鹉有这么多的优越条件,所以它才能模仿人说话,而且模仿的很像。在鹦鹉学话之前,如果对它进行手术,用剪刀把舌骨剪断,或者捻舌等,这样的鹦鹉就可以学更多的话了。
一般来说,那些野生的鹦鹉一般是不会说话的,那些家养的鹦鹉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说话。在它们学说话之前,需要把它舌头外面的硬壳去掉,让它的舌头变得柔软,然后每天早晨空腹的状态下利用条件反射教给它说话。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教给鹦鹉说话,都只不过是学舌,仅此而已,它们并不懂得语言的真实意思。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