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曾经深入多瑙河流域的蒙古西征,是古代战争中的一次壮举。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的安全和通畅,在战争中,无疑是决定全军生死的致命问题。而后勤补给的难度,往往也会根据军队的行军的距离长短发生变化。那么作为人类历史上著名的超级远征,蒙古骑兵在创下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蒙古族古代战争史》)世界纪录的同时,又是如何解决他们的后勤给养问题的呢?
▲蒙古西征
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够进行如此长距离的高速远征,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蒙古军队作为牧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整个蒙古大军军队的结构。
▲蒙古牧民
在蒙古西征过程中,家畜往往都会大规模随军前进。这些家畜无论是马匹、骆驼亦或是牛羊,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尤其是其中马匹和骆驼,不仅可以用来作战和运载货物,最为重要的是,这两者也往往是蒙古士兵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来源。在蒙古士兵出征时,他们往往会一人携带多马,这些马的作用不仅是作战时换骑,同时母马的奶水所制成的奶制品,也是蒙古士兵重要的食物来源。而且马尾和马鬃毛一类,还可以用来制作绳子。牲畜的粪便,则是非常重要的燃料来源。
牧民的牲畜本身就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因此军队携带大量牲畜远征,就等于已经保证了他们的生活许多生活必需品的供给。
当然,光是携带牲畜,自然并不足以解决全部的问题。尤其是伴随蒙古军队前进的大量马群、骆驼牛羊等牲畜,他们所需要的草料和淡水,自然同样相当庞大。因此,蒙古军队的行军和征服,往往必须依赖于丰盛的草场才能给予支撑。也正因如此,蒙古大军在开拔之前,一般都会派出小股骑兵,或者时依靠商人收集情报,以确保军队的牲畜不至于因为没有充足的食物和饮水,而出现严重损失。而如果将蒙古西征,和其他历代游牧民族的迁徙路线相对比,就会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重合,蒙古人行军对于草场的依赖可见一斑。
▲蒙古在对中东地区的征服
蒙古在对中东地区的征服过程中中,常常出现一个现象是,蒙古人有意识的对当地农田灌溉系统进行破坏。这一方面是为了瓦解当地的反抗能力,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迫使农田荒废,从而被蒙古人改为草场方便行军使用。不过这种颇为“缺德”的做法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在约旦河谷地区,旭烈兀将主力撤离仅留怯的不花一支偏师,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约旦河谷地区的牧场,不足以维持蒙古军队庞大的牧群。这一问题同样也发生在欧洲,东欧茂密的森林,使得蒙古人即使征服了罗斯诸部,也难以在当地维持长期驻军,并借此为基地扩大战果。也正因如此,莫斯科人才最终能够囤积力量,最后反噬金帐汗国。
艾因·贾鲁战役中蒙古人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约旦河谷地区的草场并不足以维持蒙古人庞大的军队。不过蒙古人其实也并非没有考虑过草场受限的问题。在地形相对复杂且人口集中的中东和中国长城以南地区,蒙古人习惯性的依赖牧群做法往往难以奏效。相应的,蒙古人只能通过在当地建立行政手段的方式,通过对被征服地区征税,以此来解决草场匮乏所带来的后勤问题。
相对于更喜欢粗暴的掠夺和破坏的拔都,伊尔汗国的建立者旭烈兀手段可以说就高明了很多。他在中东地区军事行动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首先不断的有计划对当地农田系统进行破坏,从而降低当地人口数量,扩大草场面积,保证一定数量传统蒙古军队的行动。另一方面,旭烈兀还大力拉拢中东地区非主体的亚美尼亚人和聂斯托里派基督徒,前者成为旭烈兀以及后来伊尔汗国前期重要的非蒙古军事支柱,而后者则是早期伊尔汗国重要的行政支撑。
▲伊尔汗国早期是四大汗国中,行政规划最细致的一个
旭烈兀的这一军事规划,对于蒙古人在当地的统治,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持传统蒙古军队的数量,可以对当地穆斯林臣民一直保持一种军事威慑。而亚美尼亚人、聂斯托里派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本身存在的宗教的矛盾,让蒙古的官僚体系可以毫不留情的压榨出蒙古人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并且本身素有威名的亚美尼亚战士,也可以很大的延长蒙古骑兵因为草场限制而带来的作战范围限制。
▲合赞汗
旭烈兀出于军事目的建立起的伊尔汗国政治体系,本身并非长久之策。因此最终在合赞汗时期,伊尔汗国最终皈依伊斯兰教,并接纳大量穆斯林进入伊尔汗国高层。虽然这一举动缓解了伊尔汗国的国内矛盾,但同时也导致了汗国上层的分裂,和汗国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衰落,最终伊尔汗国分裂灭亡。
▲中亚和中东地区的蒙古军队成分都相对复杂的多
归纳一下,蒙古征服时代的蒙古骑兵,之所以令人生畏,除了他们彪悍的战斗力之外,在后勤给养方面的特质,也决定了他们的作战范围和战斗力保持方式,都是当时欧亚大陆国家很难对抗。也正因如此,蒙古人才能完成如此惊人的扩张与征服。或者,蒙古铁骑如果动起来,真的是天下无敌,所以摧毁了一个又一个文明,但他们不可能总在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