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在中国自然是家喻户晓,在国外也是被世界各地许多人所熟知。我们从小的就学习过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而孔子的名字作为必考题之一,也被大家牢记于心。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不过,今天夜读史书却要告诉大家一个毁三观的事情:孔子不姓孔!
姓氏对大家来说都非常熟悉,无论是赵钱孙李,还是周吴郑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不过,姓氏在古代却不是一回事。
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期,子女随母姓,所以早期的姓以及“姓”字本身都是女字偏旁。中国上古时期八大姓有:姬、姜、姒、嬴、妘、妫、姚、姞。
最早时候,姓的作用是区分不同部落群体。不过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原本同个祖先的部落往往会分成若干个更小的部落分散到各地,为了彼此间保持识别,于是就在姓的后面加上了“氏”作为同个祖先繁衍下来的不同分支。所以,早期人的姓名应该是“姓+氏+名”。以孔子为例,大家都以为孔子姓孔,其实孔子姓“子”,氏“孔”,名“丘”。所以他的姓名组合是“子孔丘”。值得一提的是,“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所以孔子应该是商汤之后。
屈原也是每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字,不过跟孔子的情况一样,屈原也不姓屈。屈原姓“芈”,氏“屈”,名“原”,全名组合是“芈屈原”。芈姓是楚国贵族的姓,楚国国君一脉是芈姓,熊氏。屈原的祖先是楚武王熊通,楚武王的儿子熊瑕被册封到了屈邑,因此他这一脉以封地为氏,遂称屈氏。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但在当时不会有人这么称呼秦始皇。这倒不是说叫皇帝的名字犯了忌讳,而是嬴政的称呼不符合规范。秦始皇姓“嬴”,氏“赵”,名“政”。在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秦始皇的名字正式叫法应该是赵政,冠以尊称的叫法是公子政(当秦王前)、秦王政(当秦王后)。同理,秦武王(就是举鼎不小心把自己砸死的那位)名字正式称呼是赵荡,而不是赢荡。虽然赵荡也并不怎么好听,但总比赢荡强。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姓“姜”,氏“吕”,名“小白”。当时的人不会称齐桓公为姜小白,而是吕小白。在他成为齐桓公之前,周围的人都会尊称他公子小白。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无论是姜小白还是吕小白,这个名字都是喜感十足。
到了秦汉时期,姓氏逐渐合二为一。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姓名,其实就是先秦时期“氏+名”的模式。而早期的上古八大姓,除了姜、姚还比较常见外,其他几个姓都已经极为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