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军师,这是一个颇有几分传奇色彩的古代职业。其经常出现在评书、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经过文学作品的夸张与演绎,诸如诸葛亮、徐茂公、刘伯温等军师不仅谋略过人,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几乎无所不能,通常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有力保证。可是在正史中却几乎看不到军师的身影,甚至这个词汇都不经常出现。那么问题来了,军师这个职业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真正存在过?假如存在,他们在战争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又发挥过什么作用?
▲《军师联盟》剧照
在谈军事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把两个概念区分清楚,那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军师和实际意义上的军师,两者有时是一码事,有时又不是一码事。先看字面意义上的军师,“军师”这个词最早的意思大致相当于“军队”、“步兵”:“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礼记·檀弓上》)“昔在梁州,柔远能迩,不烦军师,而车师克定。(汉蔡邕《黄钺铭》)
▲先秦军队出征
到了两汉,军师这个词又有了新的含义:“嚣既立,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 ,以为军师。”(《后汉书·隗嚣传》)“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后汉书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还有“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文化作品里的荀攸形象
按正史及典书记载,“(军师)中郎将则有兵柄”(《三国志·诸葛亮传》),“亦有以军师而掌兵权者”(《三国志·魏书·荀攸传》)。“凡诸军皆置之,以为常员,所以节量诸宜,亦监军之职也”(《通典》卷二十九)。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军师的角色设定比较杂,基本上怎么方便怎么用,有单纯的谋士(非常设,无固定编制),也有带兵的主将(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也有随军的监军(常设,定编)。
▲《通典》
晋代三国,为了避司马师之讳,“军师”改称“军司”,此后一千多年,军师这个职位就很少见于正史记载了。到了清中后期,太平天国又开始设置军师官职,不过和通常理解的那个军师已经差别很大了:左辅正军师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前导副军师冯云山、后护又副军师韦昌辉、公忠又副军师、开国军师石达开。杨秀清等人既是太平天国诸王,出征时又是带兵主帅,自然和谋士、幕僚之类的角色扯不上关系。
▲太平天国诸王
通过史料可以看出,叫“军师”的不一定是军师,可能是谋士,可能是主将,也可能是监军,而我们通常理解的军师,名称上又不一定叫做“军师”。尽管军师在正史中一直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不过为了便于理解和比较,我们对通常理解的军师做个大致的描述与概括:军师不同于谋士,也不同于主帅,更不同于监军。军师通常只有一个,谋士可以有许多,军师握有一定兵权,但又不是最高统帅,现代军队中与之最接近的角色就是参谋长。
▲现代军队参谋作业
之所以出现军师这个职位,一般是因为统兵权和部分指挥权的分离。或是主帅指挥才能不足,却又不肯放弃兵权,只好找更有才能的人来襄助;或是因为军师履行不了主帅的职能,只好做些幕后工作。毕竟在古代当统帅也个体力活,需要经常抛头露面,也需要相当的威信和领导力(与军事指挥才能是两个概念)。战国时期的孙膑就是这样的情况,“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马陵之战
在齐魏大战中,孙膑虽然不是主帅,但是充当的军师的作用,而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围魏救赵、减灶惑敌、马陵设伏都是其得意手笔。假如没有孙膑,田忌极有可能率援军去邯郸城下与魏国武卒硬刚,劳逸之势顿易,再参考两军历史交战记录,齐军十之八九会战败。如果撇开对名称的纠结,把孙膑这一类型的参谋指挥人员算做军师,那么军师在战争中经常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良拾履
秦汉之交,天下大乱,这一阶段军师型人物典型代表是留侯张良。张良虽然深通兵法:“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史记·留侯张良者》),但并未担任过主帅,“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史记·留侯张良者》),可谓是奉献了自己,成就了别人,但其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如刘邦亲口所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陛下(刘邦)用臣(张良)计,幸而时中”。(《史记·留侯张良者》)
▲老版三国里的诸葛亮
到了汉末三国,最典型的军师型历史人物自然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剔除演义里的夸张成分,正史里的诸葛亮也是十分杰出的人物。刘备团队三分天下,次取西川的策略就是他制定的,在一系列的军事活动中,诸葛亮有时辅助刘备,有时亲率一支偏师,也取得不少战绩,“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死后,诸葛亮节制驻军,俨然最高军事统帅,事实上已经脱离了军师的角色,本文不再予以讨论。
▲记载奇门遁甲的书籍
要除了深通兵法外,人们通常想象中的军师还得会一点比较玄的东西,正史上也有类似记载,如“(李靖)精风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为善用兵”,(《新唐书》),刘伯温“精象纬之学”(《明史》)。这些技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预测学,如果能算的准当然很厉害了,毕竟在战场上能料敌机先等于胜了九成。不过在正史中,李靖是标准的主帅,不能算做军师;而刘伯温主要身份是谋士,虽然参与军机,但主要在大方向上拿主意,具体作战指挥上起的作用不大,与事必躬亲的诸葛亮有很大差别。
▲刘基画像
明初人才过剩,刘伯温之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又一位重量级军师横空出世,那就是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此人是燕王朱棣手下靖难第一功臣,正是他让燕王下决心造反,“独道衍(姚广孝法号)定策起兵。”(《明史·姚广孝传》)
▲靖难之战形势图
靖难之战经历艰险,姚广孝不仅全程参与,而且每每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作用,“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明史·姚广孝传》)可以说没有姚广孝就没有朱棣的成功,这个顶级军师型人才正是凭借个人才智,影响了大明帝国的走向。
▲姚广孝像
尽管文学作品里军师的形象十分夸张,但在历史上确有原型。这些军师通常都是复合型人才,在军事、政治、外交、天文、地理甚至易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有个自己的舞台,只好辅佐别人成就一番功业。各路大佬如果得到他们,往往能大大增加获胜的筹码,有些特别厉害的军师甚至能左右局势,改变历史进程,在古代战争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南冠儿,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