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又到了假期出游的美好时光了,许多人都开始信心满满地筹划外出旅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但是,旅行可不能说走就走,远方的不只是美景,也会有意外……出游前,请仔细阅读医学专家的这6条建议吧!
1.腹泻、便秘、长痘痘,这些都是“水土不服”吗?
“水土不服”是旅行中最常见的病症。以前人们认为是由于气候、食物或水土气压的改变所导致的。但研究证实,旅行者腹泻是感染性腹泻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
旅行者腹泻有80%是由肠致病性细菌引起的,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就能自愈,但要注意给机体补充水和电解质。待症状改善后,可食用清淡食物;之后可增加瘦肉、煮蛋等食物。若有胃肠痉挛的情形,可用热水袋对腹部进行热敷处理,这样能够缓解疼痛。严重的患者建议尽快到医院治疗。
2.乘飞机时如何减轻耳痛?
飞机起飞或下降时,耳朵会产生难受的感觉。不必担心,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由于鼓室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鼓膜内陷,耳膜两边就产生了压力差,使耳膜充血,此时乘客就会感到耳朵疼。由于人耳对飞机降落时的气压差更敏感,因此痛感会更强。
医学上把乘坐飞机引起的耳朵疼痛称为航空性中耳炎。虽然大家普遍都会感到不舒服,但有些人咽鼓管很好,通过吞咽等动作缓解后,并不会感到十分疼痛。对于咽鼓管功能差、患有鼻炎、鼻窦炎、感冒、鼻塞的人来说,痛感会更强一些。做一些促使咽鼓管张开的动作,比如咽口水、吃东西、喝饮料、打呵欠等,或者佩戴飞机耳塞,能自动调节耳内气压,减轻耳部不适。
3.晕车了,宝宝该怎么办?
当传入耳朵内部的平衡刺激过分强烈时,如急刹车、剧烈旋转时,即使在平衡系统安全正常的状态下,也会让人感到头晕,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些人这种耐受力差,对轻微的平衡刺激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应。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戴上耳机听音乐,并把音量调大一点,这样能干扰人内耳对平衡刺激的反映。
有效预防晕车的措施有:
1.在乘车前可送服乘晕宁来预防晕车反应。
2.乘车前不要吃得过饱或过饥,乘坐汽车靠前的位置也能减轻颠簸。
3.打开车窗使通气流通顺畅,将头后仰靠在固定位置上。闭上眼睛减轻头部震动和眼睛视物飞逝而引起头晕加重。
4.呕吐时可送服乘晕宁或胃复安等。
5.在汽车踩油门、刹车、旋转时深呼吸也能减轻症状。
4.登山时,如何避免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人们就会产生高原反应。
初到高原地区,不要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要避免体力劳动。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注意适量饮水,也要注意保暖。尽量少洗澡,避免受凉、感冒和消耗体力。也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 对于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就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严重的高原反应,比如出现浮肿、肺水肿、重感冒等症状,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输液、吸氧等治疗,并尽快离开高原。
5.如何处理脚上的水泡?
正如运动时会出汗一样,脚上起水泡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不少人在徒步中脚底磨出水泡,水泡不仅会影响徒步行走的顺利进行,而且处理不当还会引起感染,让人吃尽苦头。
一旦起了水泡,重要的是降低其引发的痛楚、避免患处的面积扩大及预防感染。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要弄破水泡的表皮,弄破不但会使痛疼加重,而且易感染。对较大的水泡可用消过毒的钢针在水泡的边缘位置刺一小孔,轻轻把水泡内的液体挤出;然后涂上消毒药水或软膏;最后用胶布或敷料把伤口遮盖起来。要注意的是,切忌剪去泡皮。如果水泡已经弄破,形成开放性创伤,那就要进行消毒、包扎,并垫上清洁的软布。
6.旅行中还要注意哪些事项?
1.饮食安全。旅行出游要注意饮食安全,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及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的身体不适或疾病。尤其是在海滨城市食用海鲜产品时,一定要挑干净新鲜的食用,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吃海鲜时和刚刚吃了海鲜后,不要饮用冰啤、冰水、冷水,不要吃过凉的食物,以防发生腹泻等疾病。
2.远离危险地区。遇到雷雨、台风、热带风暴、泥石流、洪水、海啸等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时,应远离危险地段或危险地区,切勿进入景区规定的禁区内,及时采取相关的防护措施,不私自随处参观游玩、脱离团队。
3.海边游泳防淹溺。到海滨地区参加游泳活动时,除了防止海蜇蛰伤,最好在景区限定的区域内游泳,结伴而行,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携带必要的保护救生用品,不私自下水,以防溺水事故发生。
4.山区旅游防迷失。到山区或地形复杂的地方旅游,要防滑、防跌、防迷失,要牢记景区规定的行走路线,不要去无防护设施的危险地段,最好结伴游览,防止走错路、迷路。
5.户外旅游防中暑。天气越来越热,在高温、高湿天气出游易发生中暑,心脑血管病人及老幼体弱者更应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出行前向医生咨询,适当准备一些预防中暑的药品。
(作者:马帅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医师,郭树彬 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团长,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ID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