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的成书时间,大家一般都认为是元末明初。但也有观点认为,《水浒传》的成书时间要在明代中后期。因为《水浒传》里实在有些炮火连天。
▲比如在央视98版水浒中,梁山军攻打方腊军占据的杭州涌金门时,阵势是这样的
▲FULL SALVO FIRE!
▲非常壮观!
以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水浒传》中,有一位用火器的高手,他做出了一款叫“子母炮”的东西。这就是一些观点中给水浒传断代的线索之一。子母炮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形象是很明确的。胡宗宪《筹海图编》中说:“而佛郎机、子母炮、快枪、鸟嘴铳皆出嘉靖间”。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写道,“此炮用木信雕成螺丝转形为渠,以药线随渠缠足,下露线一节,在底上露出,信之上用褚纸信外卷紧,与子铣口合。乃将好药入瓶八分,将信送入口,即将瓶覆向下摇摇,按人其信。”这些干巴巴的文字不足以说明“子母炮”。我们看看实物。
▲这一尊子母炮来自网友肄水滨淼城人
这个东西作为野战轻型火炮很受清廷重视。清军与准格尔人交战时,准格尔人的“赞不喇”火枪之所以能给岳钟琪留下深刻印象,靠的就是比子母炮更远的射程和更轻的重量。“惟贼人器械有名赞不喇大鸟枪者,重不过十四五斤,颇能击远。较之子母炮轻便而稳。对敌之际,我军若用子母炮击贼,而贼用此大鸟枪,则击远更过于子母炮”。
▲这个东西在清代的记载更完善。皇朝礼器图一共记载了两式“子母炮”。
而且,大清皇帝特别青睐这种轻便速射的火器,将它作为八旗专用,虽不明说,但就是不准绿营装备。1715年12月,时任太原镇总兵官署都督佥事的金国正向康熙上了个折子说“臣标下向无子母炮、今愿捐造二十二位、分给各营操练。应如所请。”康熙皇帝看了就很不高兴,就让大学士回话说“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前师懿德、马见伯、曾请造子母炮。朕俱不许。此事不准行。”
▲在清代《满洲实录》中,明清交战时子母炮是这样用的
那么,《水浒传》真的成书在嘉靖年间之后吗?事情也没那么简单!有学者认为,后世明清传世的实物可能不是《水浒传》中描写的子母炮,《水浒传》中的“子母炮”有可能是一种多稍的投石机,只不过发射能爆炸的炮弹而已。在《水浒传》中,子母炮的描述是“安挑三等炮石攻打:第一是风火炮,第二是金轮炮,第三是子母炮。先令军健整顿炮架,直去水边竖起,准备放炮……那一个母炮周回接着四十九个子炮,名为子母炮,响处风威大作。”
放炮需要“竖起”炮架,这可不是身管武器的特点。
▲水浒传中为梁山制作火炮的凌振
在其他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也能看到,凌振除了这“子母炮”外所有的本事,都是围绕着能爆炸的炮弹来的。比如六十五回“将带风火、轰天等炮数百个”。九十一回“宋江阵里轰天雷凌振扎起炮架,却放了一个风火炮,直飞起夹,正打在敌楼角上,骨碌碌一声响,平塌了半边”。九十七回“把火炮阁在柴堆上,先把些硫黄、焰峭去烧那边草堆,又来点着这边柴堆,却才方点着火炮”。“把火炮阁在柴堆上,先把些硫黄、焰峭去烧那边草堆,又来点着这边柴堆,却才方点着火炮”。“那两边染草堆一齐火起,火炮震天价响”。
这里就要说明,古代中国没有成熟的给武器命名体系。但凡一个大事物带数个小同类的自然现象或艺术现象,人们便自然而然与子母现象联想到一起,并以子母命名之:一颗大珠周围嵌几个小珠便称子母珠,一棵大树周围圈几棵小树便叫子母树,一座主峰周围耸几座小峰便唤子母峰。所以,子母炮到底什么样,在清代绝对是确实的,但在明代,尤其明初,还真不一定。再说,凌振这个人物并不是《水浒传》中的关键人物,他的性格特征也不如武松宋江林冲这般立体。他上山的过程也近乎儿戏,地位也没什么不可替代。我们无法确定这个人物究竟是水浒传作者原创的,还是在版本的流传中渐渐加上去的。以子母炮作为水浒成书的线索,说服力是不足的。
那么是否可以说,《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是确定的呢?这话还不能说死。在《水浒传》之前,从宋到明一直都有水浒人物的故事流传,但体现水浒的主题,“乱自上出,官逼民反”以及高俅和林冲故事的的刻本,应该是嘉靖年的郭勋版本。即便之前流传过手抄本,最远也就到文征明小楷古本,也就是1500年前后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