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为皇帝凭证的“传国玉玺”,外形真如电视剧中那般巨大吗

中国古史浩浩汤汤(意思是浩浩荡荡,指水势浩大的样子),其间改朝换代,相貌、姓氏各异的“真龙天子”纷纷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政治活剧,每逢新朝当立,新天子总免不了一番除旧布新,无论袍服、冠冕、正色、礼制等等等等,全部予以“维新”,但惟有一样东西,几乎历代皇帝都渴望从前朝旧君那里得到。

这样东西,就是传国宝玺。几千年来多少神秘莫测的传说萦绕着它,尤其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这块“玉玺”的描写,更是使它深入人心。

以至于两千多年后的1924年11月,清逊帝溥仪被迫迁出故宫时,警察总监张璧等人还没忘了向宣统追索这块“宝玺”,时人曾谓之“张璧逼宫”。

图1 《三国演义》 央视版海报

《三国演义》中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将传国玺留在宫内,待到返回后,传国玉玺已经不知所终。宦官之乱刚刚平息,董卓又把持朝纲,残暴专横,导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中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一口井中打捞起一具宫女尸体,其颈下挎一锦囊,内盛锦匣一具,打开锦匣,其内竟是失踪多日的传国宝玺。

小说接程普之口道出这传国玉玺的前世今生。

话说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凤凰牺落青石上,根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古训,卞和相信那块青石中蕴含着稀世美玉,于是他将此璞晋献楚厉王,厉王让玉工前来辨认,玉工说是石块。厉王一怒,刖卞和左足,数年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璞,武王又传玉工识别,结果还是石块,武王一怒,又刖去卞和右足,从此卞和再也无法行走,每日抱璞痛哭于荆山脚下,泪尽血出,双目失明,适逢楚文主即位,闻听此事,命玉工取璞剖视,果得宝玉,命精工雕琢成璧,称“和氏璧”。

图2 卞和三献宝玉

那时“和氏璧”还仅仅是一件贵族府内的奢侈工艺品,但也显示出了非凡的诱惑力。“和氏璧”献身顽石大约400年后,楚国败赵击魏,为奖励功臣相国昭阳,楚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昭阳。昭阳视为至宝,常与公卿共赏,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间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内有丈许大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相观看,及至散席,和氏璧不强而飞。怀疑是必然的,当时昭阳的门客之中,有一人最为贫苦,嫌疑也就最大,众人共执此人,“掠笞数百”,也没能查出和氏璧的下落,这个无辜蒙冤的人,就是后来连横诸侯,大破合纵的著名纵横家——张仪。“窃案”,至今没有告破。

和氏璧再次出现是在五十多年后,赵国中书舍人(就是宦官)缪贤在偶然的机会以500金购得了和氏璧。赵惠文王闻知,将此璧“收归国有”,从此和氏璧改姓了“赵”。后面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了,就是那个虎狼之秦国的秦昭襄王得知这个消息,虚情假意地说要用十五连城换璧,赵王无奈,派蔺相如怀璧使秦,蔺相如不辱使命,终于“完璧归赵“,传为美谈。

图3 秦灭六国

沧海桑田,六十余年后,吞灭六国的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借用三皇五帝之名称“始皇帝”,皇帝宝玺自然要选用天下无双的材料,秦始皇遂命人将和氏璧琢成宝玺,玺文由丞相李斯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始皇希望此玺能代代相传,以至千世万世,由此这块宝玺又被称为“传国宝玺”。至此和氏璧改头换面,成为了传国宝玺。

在秦始皇死去不久,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亭长出身的刘邦兵取咸阳,秦王子婴“素服请降”,献始皇宝玺,秦朝宣告灭亡。等到刘邦垓下灭楚,建汉称帝,便将此宝玺“服之,代代相受”,号之为“汉传国玺”。

传国玺在西汉皇室手中传了将近两百年,最后落到了外戚王莽手中,因为王莽当时正计划篡夺帝位。建立大新王朝,他派弟弟王舜到当时握有传国宝玺的自己的姑母汉孝元太后那里索玺.孝元太后气愤异常,怒斥道:“尔属父子宗室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顾恩义,如此者,猪狗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

图4 西汉版图

这块宝玉经这么一摔,崩落一角,后王莽让人用黄金镶朴,却不能天衣无缝,从此至宝有瑕,因此又多了个名字“金镶玉玺”。

大新王朝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汉室宗亲纷纷挥戈征伐。“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宝玺遂归更始帝刘玄,刘玄多谋少断,江山终归光武帝刘秀,又经历了次朝代更替。

最后回到《三国演义》中,孙坚得此玺后大喜,藏匿此玺,最终落得个万箭攒身,从此袁术、袁绍、曹操等人相互争夺,孙策则靠这块玉玺借了三千人马,最终打出了江东一片基业。围绕着这颗传国宝玺,多少精彩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帷幕。三国鼎立,此玺为魏所得,三国归晋,玺传晋。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传国玉玺肯定不像电视剧所言的那么巨大。不妨了解以下几个出土的印玺作为参考。

图5 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剧照

图6 保存于日本的“汉委奴国王金印”,边长2.35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

图7 秦“宜阳津印”,方形,边长在2.2厘米左右,即秦制一寸。

图8 西汉广汉大将军银印,高2、边长2.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图9 战国“春安君印”,边长2.3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10 汉代诸侯王玺“广陵玉玺”

1981年,发现的汉代诸侯王玺“广陵玉玺”。纯金铸成,龟钮,长宽各2.3厘米,通高2.1厘米。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元年(58年)八月卯子徒山阳王邢为广陵王,遗就国。”故此印主应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个儿子广陵王刘荆,

图11 汉武帝刘砌赐给滇王的金印“颠王之印”

1956年,出土的汉武帝刘砌赐给滇王的金印“颠王之印”。《史记》中有“西南夷长百数,独夜郎、颠受王印”之载。这颗金印亦为纯金铸成,蛇钮,长宽各2.3厘米,通高2.2厘米,重90克。

图12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在1968年出土的西汉“皇后之玺”玉印,玺印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普遍人为这是吕后的印章。对比皇后的玉玺,皇帝用的玉玺,大小应该相差不大,厚度也不会像电视剧中那么厚。

而到了清朝,清乾隆“古稀天子之宝”玺,长13厘米,宽12.9厘米,高10.5厘米。

由此可见,汉代前后从王后到藩王,边长都在3厘米以内。传国玉玺应该和一个人的大拇指大小差不多。电视剧里的玉玺大小显然受了清代玉玺的影响。

文:王剑

参考文献:《汉书》《史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