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桐曾经说过一段值得回味的话:“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有的时候会转换到另一个地方工作,或者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不能在实验室里继续进行既定的工作,怎么办呢?我常常这样想,只要有纸笔和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施展你的能力。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回顾、总结过去的工作,展望未来;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挥你其他方面的才能。”
这句话张香桐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一生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从来不肯把时间白白浪费。这儿讲一个小小的故事就可以证明此话不虚。
张香桐(网络图)
1987年5月,80岁的张香桐到美国讲学。有一天他顺便访问老朋友,谁知在半路上出了车祸。他受了重伤被送进医院抢救,后来总算转危为安,脱离了危险。但因为伤势比较重,医生关照出院后还要养一段时间得伤,才能恢复。
幸好他的孙女在美国,孙女把爷爷接到家中养伤。他平时忙这忙那,是个闲不住的人,现在要整天躺在床上休息什么也不能做,他觉得非常无聊。
当时,他住的房间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朱子家训》。这是他的孙女出国时,他亲手用楷书抄下送给孙女作纪念的。孙女十分珍惜,把它放在镜框里挂在房间墙上。张香桐天天对着它望着,真是思绪万千。一些美国朋友听说他受了伤,都来探望。他们看到镜框里密密麻麻的中国字,就好奇地问:“香桐-张,镜框里的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张香桐和外国朋友(网络图)
这时他总是感到很为难,因为这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解释得清楚的。不过这一问,倒使张香桐萌生了一个想法:把《朱子家训》翻译成英文,让外国朋友也能看懂。这样自己就有了事做,不会再感到寂寞无聊。
《朱子家训》虽然是格言,不是诗,但对仗工整,具有诗的节律和韵味;而翻译诗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两条要求:一是要体现原文的内涵,有格言的意味;二是要译成押韵的英文短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比如《朱子家训》中有一条,“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他把它翻译成一首八行的英文小诗:
In periods of drought
Wise birds mend their nest
So when the clouds burst
The snugly may rest;
Never be the fool
Who starts to dig a well in the ground
When he wants a drink of water
And water cann’t be found.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段话他译为:
Rise up by dawn’s early light;
Clean up put everything right;
Keep the home tidy and clean.
Go to bed early at night;
Check that the doors are looked tight;
Sleep now secure and serene.
这样的翻译句式整齐,用词押韵,也很形象生动。翻译稿完成了,张香桐请犹他大学的沃尔特•伍德伯利教授审阅。这位教授也是神经生理学家,而且文学修养很好,沃尔特•伍德伯利教授看完后,大家赞赏,并稍微做了一些修改。
伤好以后,张香桐回到上海,朋友们看到他翻译的《朱子家训》,都建议找一家出版社出版,以后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1993年,《英译朱子家训》由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立即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很快就销售一罄。
————————————————————————————————
张香桐(1907年11月27日-2007年11月4日),生于河北正定,卒于上海,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香桐被认为是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 一,他参与创办了以神经科学研究为主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前身)。他对脑电的产生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光强化脑兴奋性的 现象,这一现象后被人称为“张氏效应”。
作者:杨建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