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世上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幸福地大快朵颐被认为是极具治愈力的。对于多数人来说,进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日常行为,却成为贪食症患者的梦魇。贪食症是一种严重的进食障碍,表现为无法克制进食的欲望,暴饮暴食后又陷入无限的内疚和恐慌中,于是患者会进行强制呕吐,极端节食,服用泻药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继而引发一系列身心疾病。
近期发表在《变态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中,首次通过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利用食物信号来探寻女性贪食症患者的神经反应。发现在处于压力环境下,女性贪食症患者大脑对于食物的反应不同于正常女性。
在实验中,研究者要求10名女性贪食症患者和10名健康女性先解答一道不可能完成的数学难题。因为压力被认为是贪食症患者暴饮暴食的诱因,而这项任务的目的就是让她们感到很大的压力。
之后,让两组女性进入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中,给她们呈现高脂高糖的食物图片。两组女性在解题任务后,都会报告自己的压力上升,并且在看到高脂高糖食物图片后,压力又会下降,且对于食物的渴求程度上升。
尽管两组女性的自我报告结果相似,但两组女性在核磁共振扫描中却呈现出了不同的脑部反应,具体表现为:患者组楔前叶区域的血流量下降,而健康组楔前叶区域的血流量升高,并且高于患者组楔前叶区域的血流量。楔前叶主要负责与自我相关的高水平认知处理,如自我反省等。据此研究者们推测,女性贪食症患者的楔前叶血流量下降意味着食物刺激削弱了她们自我反省的认知能力,让她们将注意力放在别处,而非放在解决自身不足上。这一结果支持了以往研究者的推论:由于一些消极的想法,女性贪食症患者会脱离自我认知转而聚焦于更实际具体的刺激,比如食物。即表现为通过暴饮暴食来转移注意力,以逃避由压力引起的消极感受。
很多人对贪食症知之甚少,不理解患者强迫性的进食行为和矛盾挣扎的心态。该研究也向我们证明了贪食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交织影响。当患者反复在暴饮暴食过程中体验到了愉悦感,他们身体便会非常诚实地对食物“上瘾”,而到这时,即便他们深谙在压力下选择进食并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也仍然情难自控。
所以接受专业治疗,学会采取积极行动去面对焦虑或压力对于贪食症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近几年认知行为疗法(CBT)在治疗贪食症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这种疗法主要聚焦于患者对自己身体形态的歪曲认识 来改善患者的状况。另一方面,患者的消极情绪也加剧了其恶性循环,所以一些研究将认知行为疗法拓展,融入正念认知疗法等以提升患者的情绪调控能力,削弱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对于情绪更易冲动的女性患者来说,这种联合治疗更为有效。
本文来自《心理与健康》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