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将自己的文字定义为“国家机密”严禁外传,导致现在无人能解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统一契丹八部之后即皇帝位,成为契丹国的开国皇帝。契丹立国之后曾经以“契丹”和“辽”为双国号,这个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国家在中原地区四分五裂之时崛起,很快就成了北方草原上的霸主。他们除了有超高的“武力值”之外,还向中原文明学习,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并已汉字文蓝本创造了专属于本国的契丹文。之所以说契丹文“专属于”契丹国,是因为他们曾经把契丹文视为国家机密,甚至只允许契丹贵族使用,并严禁将以契丹文书写的只言片语流传出境,于是就出现了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契丹文随着契丹民族一起消逝,成为至今无人能破解的“死亡文字”。

契丹造字

两宋时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文化与经济的巅峰期,而辉煌灿烂的中原文明也对周边的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一个独立的体系,与极力复杂化的西夏文不同,契丹文重在将汉字简化,甚至有些字看起来比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还要简单。在契丹建国之后不久,即太祖神册五年(公元920年)耶律阿保机便命令大臣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五年春正月乙丑,始制契丹大字)。

大小之分

契丹文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耶律阿保机在最初下令颁行契丹大字五年之后,他的弟弟耶律迭剌又创造了契丹小字。这两种文字在整个契丹历史上都是并行使用的,其中契丹小字多和汉字一起用于契丹的诏书等正式场合。

两种文字的最大区别就在与契丹小字虽然也是采用了汉字的基本笔划,但它是表音文字——耶律迭剌在发明的过程中参考了回鹘文的体制,用汉字的书写方式表达契丹语的发音。据目前学者的统计,契丹大字大约有三千多字,契丹小字的表音符号大约有四百五十个以上。

限制使用

大家知道,契丹立国之后曾经扶植多个政权以对抗中原王朝,比如后晋和北汉,后来还将后晋吞并,并长期占据燕云十六州。契丹国内有大量的汉人,他们虽然也是契丹的子民,却不被允许使用契丹文,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身在北方的汉人非常之多,他们密集地聚居在燕云十六州附近并且自幼学习汉族的语言和文化,而契丹立国之前也曾经长期使用汉字,所以在后晋故地推广契丹文比较困难。第二、契丹贵族本身也将契丹文限制在上层阶级中使用,后来还曾经下令严禁将以契丹文书写的只言片语流传到国外。故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契丹文基本上只有墓志铭和印章。

文化消亡

在限制推广的情况下,契丹文是随着辽国的灭亡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急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宋朝廷和不满压迫而起兵抗辽的金国达成“海上之盟”并一起出兵将立国已经二百一十年的辽国消灭。在灭国的同时,辽国贵族将大量珍贵的契丹文献销毁,而金国在创造了本民族的女真文之后,又在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废除了已经使用接近三百年的契丹文,随着公元1218年西辽的灭亡,契丹文就真正成为了没有人使用的文字。

而现在,八百年已经过去了,虽然不断地有契丹石刻出土,但是契丹文的破译却始终困难重重,甚至没有人能够翻译任意一句完整的契丹文。曾经辉煌的契丹文化,也只能通过周边民族的历史记载来了解,这也真的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文化只有不断地被推广、被传播才能保证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