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家族属浙江名门,先祖卷入政治旋涡几乎抄家

香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于2018年10月30日离世。金庸一生成就甚丰,在新闻、企业、社会活动上均有建树。原名为查良镛的金庸,出身浙江名门海宁查氏,据文献记载,这个家族在明清时期显赫一时,还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不过,在雍正年间,查氏家族却遭遇一场大祸,金庸的先祖差点被雍正满门抄斩。

笔名金庸的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离世,享年94岁 (资料图片)

海宁查家世代以耕读为业,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历代以来科甲鼎盛。在明朝查家出过状元,到了清朝更加兴盛,查氏家谱中显示,单单在康熙一朝,就出现“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现象。比如康熙四十五年的进士查嗣庭,很快做到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高官(他的哥哥查慎行,是清代诗人,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也有一回目用了查慎行诗中的对句)。

民国《清代学者像传》中的查慎行画像 (网上图片)

查嗣庭中了进士后,仕途开始也不俗,先后受到重臣隆科多及蔡珽的举荐。他学问渊博,才识过人,但不免有些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名士风度,喜欢玩弄文字,嘲讽时事,且生性疏狂,言语尖刻。最终在雍正四年陷入文字狱中。

查嗣庭的案发生在雍正四年,这时雍正趁时机成熟,对付知道自己太多秘密,又因优宠过分而日益嚣张跋扈的隆科多,这时被视为同伙的查家就被牵连了。这年,查嗣庭被任命为江西乡试正主考,到南昌主持江西省乡试。考试结束,查嗣庭刚回到北京,就被人告发指他出的考题乖张。雍正帝得到奏报,立即下令抄查查嗣庭在北京的寓所。据《清稗类钞》载:那天晚上,查嗣庭方醉卧家中,全家十三口,统被抓去。三天后,雍正直接谕旨,公布查嗣庭“罪状”,将查氏“革职拿问,交三法司严审”。

雍正帝朝服像( 网上图片)

事实上,这道谕旨文字冗长,内容杂乱无章。清史资料中抄录记载较多,版本各不相同,内容大同小异,而基调是:“以命题讥讪,逮江西正主考、礼部左侍郎查嗣庭,交三法司治大逆不道罪。”上谕:“查嗣庭向来趋附隆科多,在朕前荐举,令其内廷行走,授为内阁学士,后见其语言虚诈,兼有狼顾之相,料其心术不端,从未信任。隆科多又复荐举,遂用为礼部侍郎。”

《雍正上谕内阁卷四十八》局部 (网上图片)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至于他本身的“罪状”,雍正命心腹、时任浙江巡抚的李卫速经过一番调查取证,认为查嗣庭在江西出的试题内容,属于“心怀怨望”、“肆行讥谤”。比如第四题内容为“百室盈止,妇子宁止”,第二题内有为“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在雍正帝将之放在一起看来,“今查嗣庭所出经题,前用正字,后有止字,是在暗讽雍正帝‘正字有一止之象’”。

雍正及后又在查嗣庭的日记中,找出了一些罪名,包括:“记录风雨天气不对”、“对康熙朝的工作‘大肆汕谤’”、“又有涂抹一处,乃痛诋满洲之文,大逆不道之语”。总之,查嗣庭这些罪名大多为罗织成罪,属于典型的文字狱。

雍正帝读书像 (网上图片)

查嗣庭案表面上为文字狱,但他与重臣隆科多连结在一起,查嗣庭的案就多了一重政治性质。雍正早在公布查嗣庭的罪状时,已没有避讳这一点:“查嗣庭向来趋附隆科多......”有学者认为,雍正帝处置查嗣庭,是在“投石问路”,为对付隆科多“试水温”。

最终,雍正帝对于查嗣庭案的定性为“大逆不道”,本应凌迟处死,但此时查嗣庭已经死在狱中,但雍正还将他枭首戮尸,其子侄被流放三千里,家产抄没。不幸中的万幸,雍正并没有将查家满门抄斩、诛灭九族。

查嗣庭案后,查家一度陷入衰落。随着清朝灭亡,又涌现出了一批著名人物,比如著名诗人兼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还有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