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段时间,冷兵器研究所发表了《远胜杰克船长的东方海盗女王》一文,其中曾提到,在明清时代,中国海盗都曾经雄霸东亚海域。对此有读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当时的中式战船,真的能去对抗西方人的坚船利炮吗?
众所周知,伴随着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欧洲海上力量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遥远东方的明帝国,自从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四海平静,漫长的海岸线上一片祥和。没有压力也没有需求,在北方蒙古人的边防侧重之下,海防自然而然被搁置一旁。乃至于到嘉靖前期,明帝国海防破碎、武备糜烂,战船十不存七、士兵大量逃亡。最终,嘉靖中期倭乱大规模爆发,明朝在如此情势之下不得不重整海防。
▲倭寇小船
但倭寇并非多么强大的海上势力,他们类似于从海上入寇的游牧民族,主要目的是深入内陆劫掠财富,因此并不会选择在海上跟明朝水师硬碰硬。倭寇往往驾驶着轻便迅捷的中小船只,迅速突入近海登陆,然后四分五散各自劫掠。在没有雷达的年代,这是很难在海面上进行有效拦截的。比如,俞大猷就曾经驾驶大船因为速度不及倭寇小船以及吃水太深,只能无奈的看着倭寇从浅水区从容逃走。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为了能够有效堵截已发现的倭寇船只,只能把大船改小,400料战船改成200料,并一改再改为150料战船、100料战船,一避免发现了也追不上的窘状。因此,明军在对付倭寇这种敌人的时候,一般以中小船只为主,大船也就局限于9~10丈长的福船和广船类战船,火器还是以传统的火砖、火球、火箭、碗口炮等纵火类和臼炮类火器为主,再加上少量佛郎机和一门四五磅的舰首发熕炮,便足以对倭寇船只产生碾压级别的优势。
▲明嘉靖时期福船配置
但这些火器也只能够对付海上力量不强的倭寇和小股海盗罢了。而且这种类似治安战的模式,其实是对海上力量的发展有损害的。而由于西方势力的进入,中国海盗们能够先于明军更快的接触到西式火器,他们占岛为王、招募工匠、走私铁器硝黄积累了大量势力,之后铸造火炮、建造船只,一时间在嘉隆万时期的明朝海面上涌现出了诸如林道乾、曾一本、林风、朱良宝等名噪一时的大海盗。
其中又以曾一本实力最为强大。他拥有战船数百艘、兵卒数万人,为祸东南。他还拥有一支由东莞大乌尾船组成的主力舰队,这些乌尾船载重都在万斛以上,换算成今制其载重在380~400吨之间。这种实力已经超过了以往明军水师所面对的任何敌人,因此明军也开始作出调整。为了剿灭曾一本,东南沿海29个县在半年内,建造了24艘15~17丈长,船体覆盖一层铁甲的封舟战舰,此外还有一百多艘大福船。这可以说是自郑和之后,明军最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了。
▲明代封舟
而除了船之外,海盗们装备的大量火炮也给明军带来不少麻烦。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直言,“海寇所恃全在于铳,吾亦以铳为应”。当时明军的策略为“以船之大者为中军座船而当其冲,以船之中者为左右翼而分其阵,以船之小者绕出于前后两旁之间”。装备则“中军大船之前,仍用次等船载佛郎机大铳数架以镇之。两翼中船之前,亦用再次船以载铜将军大铳数十架以列之。其小船亦各载鸟铳铅铜数百以备于四面。”
▲明军舰队立营图,1为座船(中军大船);2为中船(中军大船之前次等船);3为哨船(中船之前再次等船)
结合《兵学指南》就不难理解胡宗宪这段话了。他根据船型大小和作战任务的不同分为四种船,即座船(中军大船)、中船(中军大船之前次等船)、哨船(中船之前再次等船)、小船。座船就是中军大船即旗舰;中船就是大船之前次等船,即座船周围的五艘中军中船(数架佛郎机大铳镇之,保护座船);中船之前再次船自然就是外围的哨船(铜将军大铳数十架,作战主力);小船就是在各船旁游弋骚扰的小型船只,装备鸟铳喷筒数百枝。
以战舰十六艘为例,舰队分三行横列,十艘哨船装备数十架铜将军大铳,火力最强,处于第一行;五艘中船负责护卫座船,在座船之前哨船之后第二行,座船作为旗舰主帅,则位于最里面第三行,而且五艘中船处于十艘哨船间隔空间之后,并不阻碍火力投射,因此第一行和第二行可以同时开火发挥最大火力。即座船前中船镇之,中船前哨船列之,这也符合《筹海图编》里“每数船列为一行,每一阵列为数行”的描述。
▲明军舰队作战图
到了明朝末年,荷兰人屡屡入犯沿海,更是与明军爆发了南澳海战和澎湖之战。加上更加强大的郑芝龙、刘香等海上势力崛起。其中郑芝龙的顶级战舰拥有西式火炮30门,刘香的大船也装备有十几门红夷炮,因此明军水师不得不再次进行升级。这时候的明军水师开始出现双层甲板炮舰与单层甲板炮舰,并在侧舷装备西式火炮10~30门不等。英国人彼德·芒迪在珠江口就曾遇到一艘载炮28~30门的明军双层甲板炮舰和一艘10~11门火炮的单甲板小炮舰。
▲珠江口明军战舰
而对于明军双甲板炮舰记载最为详细的当属崇祯本《兵录》,书中记载“焚寇之舩莫如火,碎寇之舩莫如炮,大抵舩宜极新坚为佳,大固好,亦不必太大,随海上双桅皆可用也。将此舩下层左右约开铳孔,或三十处,或二十处,安置红夷大炮,每门重二千三四百觔者,用一车轮架乘之,便於进退装药。此等大炮,每舩一只或六门,或八门,左右排列;余孔亦列千觔与五百觔之铳,必要五百觔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送弹端直。至上层战坪如用百子狼机等炮。大约一舩要兵百余名,大小铳共五六十门,多多益善。”
▲日本绘唐船图
以此可知,明军双甲板炮舰分为大小两种,大号炮舰下层甲板配置红夷炮8门,千斤炮与五百斤炮22门,上层甲板用佛郎机百子铳等小型火炮30门,共60门;小号炮舰下层甲板用红夷炮6门,千斤炮与五百斤炮14门,上层甲板用佛郎机百子铳等小型火炮30门,共50门。无独有偶,崇祯时期的南京工部郎中董鸣玮。也曾仿照闽海战船建造了两艘江防炮船,名为“龙骨炮船”。该船共配置火炮18门,其中红夷炮8门、百子铳10门,因为是江防战船,因此可能要比原型闽海战船小一些。
▲船上用500斤红夷炮
除了兵书记载外,在明朝档案里还有这么一条史料。崇祯十三年(1640),浙江在围剿海盗时,明军使用了装备西式侧舷火炮的战舰,双方在海上遭遇后用火炮互相对射了七八个小时,最终明军获胜,俘获了大、中船只41艘。其中大船26艘中船15艘,全部被改编进各寨明军补充水师力量,之后明军又调拨红夷炮、神飞炮、威远炮、百子铳各项火炮共一千六百五十八门装备这些战船。这样平均一下就会发现,这41艘战船每艘都能分到40~42门火炮,不过毕竟大小不同,所以如果按照尺寸来分,那么26艘大船完全可以分到50门火炮,剩下的15艘小船也可以分到22~23门火炮。
其中百子铳是用来攻击敌方甲板人员的,炮弹重30两,2.5磅左右;威远炮为冷锻炮,所以重量很轻,只有200斤左右,但炮弹却重3.6斤,在4.5~5磅之间;神飞炮重1050斤,装火药6斤,炮弹重量没有记载,不过如果按照1:1弹药比来估算,炮弹应该在6斤左右,合8磅;至于红夷炮,那范围就很大了,从4斤弹到20斤弹都造过,因此只能根据何汝宾的描述来互相印证,即重量在2300~2400斤之间的红夷炮。目前国内符合这个重量的红夷炮实物有两门,一门是收藏在广州市越秀山的崇祯十七年红夷铁炮,炮长260㎝,重两千斤内口径10㎝,另一门是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崇祯二年红夷铁炮,由两广总督王尊德监造,炮长258㎝重两千斤,口径却达到14㎝。取个中间数,2300~2400斤红夷炮当在12磅左右。这样由小到大,分别是2.5磅炮、5磅炮、8磅炮、12磅炮的配置组合。
▲厦门船
这么一算,很显然,现实情况与《兵录》当中的炮舰记载大致相符。这也侧面印证了明朝水师在中后期,面对不同威胁之后快速发展,迅速做出了相对应的调整,并取得了相当成果,已经把传统的海战模式逐渐淘汰,侧舷舰炮慢慢成为主流。中式战船按此发展下去,也可能会逐渐走上不亚于西方的坚船利炮之路。但随着清军入关,大规模海禁和闭关锁国到来了。中式战船的发展也就此嘎然而止。而与此同时,英荷两国则已经进入到了风帆战列舰时代,双方拉着战列线,用装备着数十门重型火炮的战舰对轰……再然后,等到鸦片战争时,一艘欧洲人的战列舰就已经可以吊打整个中国海军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黑云,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