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人横扫北宋的精锐铁骑——铁鹞子

西夏帝国作为一个能屹立于西北将近二百年的少数民族政权,自然需要一支强悍的军队作为支撑。西夏军队因为是一支以西北少数民族部众为主体的军队,所以拥有游牧民族军队的传统特点。但因为西夏人又吸收了中原的技术成果,因此具备了一些与传统游牧民族军队不同的特点,具有相当的特色。

▲西夏军队


西夏军队以兵种划分,有步兵、弩兵、骑兵、炮兵四大类。

步兵,是针对西北个别地区并不利于骑兵活动而组建的军种,其中精锐号称“步跋子”。

弩兵,顾名思义使用强弩,以强弩射击来打击敌军以提供火力支援的兵种。

骑兵,是西夏军队的核心兵种,多承担作战中冲击敌阵撕开缺口的任务,其中精锐铁骑号称“铁鹞子”。铁鹞子人马俱甲,士兵更是身穿著名的冷锻瘊子甲,史称“刺斫不入”。

炮兵,又名“泼喜”军,是使用微型投石机“旋风炮”(可以放在骆驼背上发射)给军队提供火力支援的兵种。

▲西夏国王与侍从


西夏人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西夏人的主体党项人每家(帐)要出数名壮丁,组成一“抄”。每“抄”包含一名正军(正式士兵)和多名负赡(随军杂役)。如果把西夏军队比作一把利剑的话,这些“抄”就是西夏军队的基础“剑身”。在此基础上,西夏又挑选国内各大党项部族的精英组建了“六班直”,起到加强战力和控制部族的双重作用,可以看做是“剑刃”。此外,西夏人还组建了重装骑兵来作为西夏军队的“剑峰”。

西夏军队中不只有党项人,其他民族在西夏军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并被称为“族外军”。其中汉人的精锐部队有着“撞令郎”的别称,在中日合拍的电影《敦煌》中,主角赵行德加入的就是这种部队。

西夏军队这支利剑的“剑柄”便是组织这些军队的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每当有军事任务的时候,西夏皇帝将通过十二监军司集合整个帝国的军队,“每有事于西,则自东点集而西;于东,则自西点集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

要想开疆扩土,纵横西北两百多年,光有西夏军队这柄“利剑”是不够的,自然也需要精妙的“剑法”去挥舞这柄利剑,也就是要有高超的战略战术。根据史料记载,西夏军队用兵诡诈多变,“多立虚寨,设伏兵包敌”。也就是多使用“虚寨”等诱饵,诱使敌军进入己买宋朝官兵、利用间谍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西夏壁画中的武士

具体到作战方式上,西夏人“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根据宋方官员说法:“贼始纵铁鹞子冲我军,继以步奚挽强注射,锋不可当,遂至掩覆。”但是因为西夏军队的重骑兵“铁鹞子”在一次冲锋失败后很难再组织第二次冲锋,所以如果能顶住西夏重骑兵的冲击,那么基本就奠定了对其作战胜利。,按照宋军将领的说法:“一进却之间,胜负决矣”。西夏军队在进攻失利后也会选择撤退,而不是战至一兵一卒,史称“不耻奔遁”。

▲记录片《神秘的西夏》宣传片片花


另外,西夏军队因兵源多是党项人的关系,所以拥有很多党项人特有的民族特性。比如虽然对寒、暑、饥、渴皆有一定的忍耐力,但是对西北地区少见的“雨、雪”十分厌恶,更有在大雪中兵败的战例。

被称为“西夏立国三役”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这三场会战,可以看做西夏军队特质的其中体现。在这些会战中,李元昊多利用战阵以外的计策,引诱宋军一部进入包围圈然后伏击。但因西夏战力所限,虽然其三战皆捷,但皆不能获得决定性的“以少换多”的胜利。而且由于宋军的顽强,双方多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的硬仗。是故虽然西夏人在三场会战中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却没有真正获得对宋的优势。

▲拓跋思恭,是唐朝末年党项族的首领


在三川口一役中,李元昊先是利用拉拢、收买等计策,在宋军重镇金明寨内培植了卧底,随后里应外合攻占了金明寨。李元昊又用诱敌深入之计,将一万宋军诱至三川口,待宋军进入包围圈后伏兵四起,从而击败了这支宋军。在消灭了三川口的宋军后,元昊又领兵进攻延州,但久攻不克,最后恰逢大雪,人困马乏,李元昊只得领兵北撤。

三川口一役之后,宋廷调整部署,派遣韩琦与范仲淹重整西北边防。一时之间,宋朝边关士气为之一振,对夏战况也有所好转。然韩、范二人意见相左,韩琦认为一次大规模的远征便可以解决西夏,于是好水川之役爆发。

▲西夏景宗李元昊半身塑像

在好水川之役前,因为宋王朝重整西北军事,所以西夏人遭遇了一连串军事失败后。不过西夏丢失了人马牲畜财富,而宋王朝则丢掉了谨慎。结果此役中,对夏作战中颇有战功的任福重蹈覆辙,被李元昊引诱至好水川而遭遇西夏军队数万兵马的伏击。宋军虽然奋力作战,但终因寡不敌众,最终被西夏军队击败。虽然一部分宋军通过各种方式突围而出,但此战宋军较前一役损失更大。不过西夏军队为了击败这支宋军也付出相当代价,战后评价双方“杀伤相当”。

▲元昊称帝-来源《神秘的西夏》剧照

好水川之役后,西夏可以说是“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于是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进攻中屡屡受挫。结果宋军在这受挫中又让一些人有了轻敌之心,于是便有了“定川寨之役”。

在定川寨之役前,宋军将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对夏小胜后,又积累起来的自信和骄傲,并开始其有了轻视西夏人的心理。宋方主将葛怀敏不听从上级王沿“切勿深入”、“背城为营”、“诱敌伏击”的合理建议,轻敌冒进,最终被西夏军队困于定川寨。在定川寨,宋军因寡不敌众,又在与西夏军队交战时遭遇风暴袭击,所以未能在交战中获取优势,只能败退回定川寨。宋军主将葛怀敏决定于次日凌晨突围。

▲游戏截图-西夏铁鹞子

当日凌晨葛怀敏率一部人马在前先行突围,至中途发现道路已被西夏军队破坏。此时西夏伏兵四出,击败了葛怀敏部,葛怀敏部除个别将领突围而出,退保定川寨外,几乎全军覆没。此役宋军损失“军士九千四百馀人,马六百馀匹”。在葛怀敏部被击败后,沿边宋军兵力分散,精锐不足,已难与西夏军队抗衡。于是西夏军队纵兵大掠,结果在潘原被宋军击败。此败后,李元昊听闻宋军援兵即将到达后,退兵回境。

▲ 西夏武士

纵观三次会战,西夏军队获胜的方式基本都是“诱敌深入,围而歼之”,是一支在战略

上较为间接,而在战术上倾向于直接作战的军队。

这一战术能成功的物质基础是西夏人拥有的充足马匹,以及西北地理环境对于宋方的极大不利。西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优秀的产马地,出产大量优质的马匹,使拥有这一地区的势力可以发展出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和大大加强军队的机动能力。

▲西夏青铜骨朵


而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在宋代时很不利于中原王朝的用兵,正所谓“朝廷出师常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七八程乃至灵州,既无水草,又无人烟,未及见敌,我师已困矣”。西北地区的恶劣地理环境让缺乏战马的中原王朝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才能深入作战,是故宋军深入西夏境内的大规模远征多因为地理环境的恶劣而陷入给养不足的境地,最终被“以逸待劳”的西夏军队击败。

▲出土文物-西夏令牌

面对这种情况,宋军最终选择了“进城浅攻”的方式,也就是通过堡垒战术,来逐渐逼近西夏人,来应对西北地区恶劣环境对宋军的不利影响。最终,这种战术大大扭转了宋夏的战争形势,当然获得这种优势所付出的成本是十分高昂的,而且此时女真人已经开始在北方崛起了……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A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