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曾经因为美国影集《The Knick》里的场景,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不知道剧中情况是否是真实的,不禁询问了我对于剧情相关意见。
影集的男主角克里夫欧文(Clive Owen)在替产妇做剖腹手术时,不断要求自己在 100 秒钟内能够完成工作,结果在一阵慌乱中,因为无法在助手帮忙下控制出血的情况,让患者死在手术台上。
在查了该影集的背景之后,我特别向朋友打了电话,告诉他这些都是真的,并非是导演譁众取宠的手法,而且是实事求是后,所拍出相当接近“史实”的医学影集,电话那头的朋友听了只有苦笑,因为他看了相关的网络报导所得到的结论跟我说的一样。
《The Knick》在台湾翻成“纽约医情”,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纽约的“尼克博客(Knickerbocker)”,由当年以《性.谎言.录影带》成名的金奖导演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所指导。
《The Knick》是他宣布不再拍摄电影之后,转战电视的第一部作品,结果就因细心铺陈当年的场景,描述了太多写实的外科手术场面,让不少观众觉得血腥、甚至作恶,才一问世就引发热烈的讨论,成为大众注目的焦点。
据索德柏所言,他只是进行详实的医学研究,尽可能取得历史资料,希望借此凸显百年前医疗困境,希望观众能珍惜现在的医疗资源。
二十世纪初期的医疗环境是什么样子呢?
当时,麻醉技术还不够熟练,也没有高频电刀让外科医师在手术中防止出血,抗生素甚至还没有被发明、仑琴才刚因 X 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在那个外科医师可以依靠的工具有限的年代,外科医师们不得不要求自己在手术中尽量求快,以避免过长的手术时间造成“出血过多”及“术后感染”,导至患者的死亡。
男主角克里夫欧文所扮演的外科医师约翰.柴可瑞(John Thackery),据说是以现代外科医学之父威廉.霍斯德(William Halsted)作为蓝本。看到柴可瑞医师所遇到的窘境,要逼迫自己能成为一位“快刀手”的剧情,让身为一个心脏外科医师的我相当有感触。
因为即便现今麻醉技术已进步不少,各种防止出血与精细的工具也有所增加,但是心脏外科手术仍不能避免要求“beat the clock”,要和时间赛跑,而且要越快越好,以免在手术中使用过久的“心肺机”,造成病患术后并发症,诸如出血、中风、肠胃道出血、洗肾,或甚至是死亡的风险增加。
如果看了《The Knick》就会让你感到震撼的话,没有乙醚来全身麻醉的十九世纪,当时的外科医师看起来应该更疯狂吧?
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外科医师罗伯.林斯顿(Robert Liston)来说,根据二十世纪著名的医学史作者,同时也是位医师的理查.高登(Richard Gordon)替林斯顿所著的传记,林斯顿被描述成一位有“疯狂快刀”的外科医师。
他曾经替一位脚已经坏疽的患者做截肢手术,在过程中不小心也伤了助手,结果术后没有多久助手及病患都接连死去;另外他更在手术中由于挥刀动作过大,不小心划破了一位在手术台旁观众的衣服,造成他的皮肤被划开,这位旁观者因为很“入戏”,最后是过度惊吓而跌倒丧命。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故事有些夸张,但若能深入了解实情就不会感到惊讶。在那个缺乏麻醉的时代下,病患往往在喝了威士忌之后就被绑在手术台上,当手术刀划下的当下,几乎大半的患者会被吓醒,于是外科医师得在病患的哀号声中尽快完成手术。
林斯顿的纪录到底有多快呢?据高登的纪录,他大概 90 秒就可以完成截肢手术;曾经有一次截肢手术花了 2 分半钟,但那次他也一并切掉了患者的睾丸;更夸张的是,在一次手术中他只花了 4 分钟就将患者 45 磅重的睾丸肿瘤切除干净,而且在术后叫病患用推车将这个肿瘤一起带走。
高登的生花妙笔很容易让读者误解林斯顿是位很随便的外科医师,事实其实正好相反,他是位手脚俐落且善于创新的好医生,他发明的很多医疗器具至今仍在使用。
林斯顿在 16 岁时去读了解剖学校,毕业后没有多久就通过英国的“皇家外科医师学会(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的认证成为外科医师,由于他的技术不错,在爱丁堡医学院谋得工作,只不过他没有做到什么重要的事情,只能替教授盗了五年的尸体,以供解剖课的使用。
后来他终于在爱丁堡皇家医院担任外科医师,但却只能当某些教授及医师的“影子刀手”,而且辛苦了几年之后还因为技术太好而被赶出医院。他曾写信向皇家外科医师学会求助,但流言蜚语使得他四处碰壁,只能当个私人医师,直接去患者家里手术。
因为林斯顿的技术精练,他终于在“伦敦大学医院(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谋得职位,累积长年的经验后做了很多成功的手术,他替很多外科医生不敢碰的患者开刀,而且兢兢业业于患者的治疗与照顾,林斯顿死后甚至被提议要立下塑像以兹纪念。
尽管我们会对林斯顿传记中的故事感到好笑与害怕,就如同今天我们看《The Knick》时的反应,但我必须说,在林斯顿、柴可瑞医师所处的时代,与其说这些医生们的行为是“冷血”与“无情”,倒不如说是他们是努力希望替患者寻找机会,诚如和他们处在相同世代的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这位公认的护理师始祖以她敏锐的观察写到:
“有太多手术的危险直接和手术时间长短成正比,外科医师的成功和他们的速度成正比!”
因此当你在看到林斯顿那个时代的外科医师不洗医师服时,不要觉得太奇怪,因为上面沾的患者血愈多,表示那名外科医生所动过的手术数量愈多。但反面过来看,就算外科手术成功,患者也可能因感染医师袍上的细菌而死。
看完上面的故事,希望读者们也能如“纽约医情”的导演索德柏的愿望一样,大家能珍惜现有的医疗资源。至于我只能力求自己可以增进技术,让手术做得又快又好,套用汪精卫的诗所说:“慷慨赴医院,从容放心头,引刀成一快,不负外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