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菌动动小心思,人体健康大变化。
肠菌不止会影响你的饮食口味,还可能影响你选择什么样的伴侣。
今天,终于知道我单身的原因了!
我们之前可能都低估了肠菌的作用,因为不了解。现在,就有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
作者:段云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图书分类:科普
段云峰,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生物学博士、微生物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博士后,数据挖掘与应用高级工程师,临床遗传咨询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网知名博主,科普公众号“肠菌与健康”和“肠菌博士”主编。
《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这本书从自然微生物世界讲起,结合当前最新的肠菌研究成果,为我们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影响身体健康的原理。
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肠道的疑问,比如肠脑和大脑谁更重要?阑尾是不是无用器官?肠菌如何影响人的食欲?在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很多减肥失败的人,经常抱怨自己没能控制住自己的食欲,他们把减肥失败归结为食欲太强。
也许,他们的抱怨是对的,食欲就像一条“狗”,一条生活在我们脑子当中,控制着我们嘴巴的“狗”。当它想吃东西时,会拼命吼叫,告诉我们它饿了,要吃东西;当它吃饱了,会对食物失去兴趣,哪怕你给它把再好吃的食物放在眼前它也不在乎。
食欲这条“狗”的肆意妄为,实际上是受两条“绳子”管控的。
一条由大脑中的下丘脑弓状核等室周器官控制,发挥作用的是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受到身体循环系统中的激素调节,我们把它称作“激素调节”;另一条,由大脑中的孤束核等脑神经传入中枢来控制,发挥作用的是胆碱能迷走神经元,接收肠道迷走神经系统发出的信号调节,我们把它称作“肠道调节”。食欲就是靠这两种调节系统控制的。
激素调节就像自动驾驶模式一样,不需要主人每天都发出指令,自己会按时按点的调节食欲,操纵的是长期的食欲控制。
一年三百六五天,一日三餐都是靠激素调节的,到了饭点,激素就会准时出来提醒“狗狗”,该吃饭了,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动化调节程序。
控制长期食欲的激素一般来自胃肠道和存储能量的组织(如:脂肪组织),激素类型也有两种,一种是引起食欲,另一种是抑制食欲。
引起食欲的激素有胃饥饿素,它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种“开胃”激素,由胃产生。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来源和作用。肚子饿了,“咕噜咕噜”的叫声就是由它控制的,告诉人类该吃饭了。
如果人们在几个小时内不进食,胃饥饿素在血液中的水平就会持续升高。胃饥饿素一旦分泌,“狗狗”就开始乱叫,人就会开始寻找食物并开始进食。
但是,人也不能总是这么吃啊,吃多了胃肠道受不了,所以,当人吃饱了的时候,另一种激素该出场了,它就是脂肪组织产生的瘦素。
从名字上看,大家就知道它的作用可能跟减肥有关。实际上它的作用不是减肥,而是调节长期的食欲,是一种厌食信号。
在饭前,胃饥饿素引发食欲,饭终,瘦素抑制食欲,这两种激素的交替出现,精确调节着人类的长期进食行为,共同维持着人体的能量摄入平衡。
说完肠菌如何影响人的食欲,再来所说今天的终极命题:肠道菌群是如何影响配偶选择?
段云峰博士给了“单身狗”们一个脱单的秘诀:爱TA就跟TA一起吃饭吧。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你感兴趣,就自己翻书找答案吧。
作者:蝌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