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意大利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大众迈特威与一辆奥迪R8发生碰撞。从事故现场来看,相当惨烈,R8活生生被撞成了两台R4。迈特威车主正苦恼不已、担心受怕时,R8车主却从驾驶室走了出来,后来经警方确认,两位车主都只是轻伤。
说奥迪R8安全嘛,它一撞就断成了两截,可说它不安全嘛,驾驶员又安然无恙。那么,怎么样的汽车才算安全的?今天我们就分3个方面来聊聊这个问题。
被动安全
首先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即车身结不结实。
过去人们总觉得两车相撞,变形少的肯定更安全,这是一种对安全狭义的理解。其实车安不安全主要看乘员舱结不结实,即包裹着乘员的笼式结构是否强度足够大。而车头、车尾结不结实并不重要,甚至可能不耐撞反而更安全。汽车上的这种设计我们称之为“溃缩吸能”,即通过形变来吸收掉撞击的动能。就像分别穿着硬底皮鞋和带气垫的篮球鞋从台阶上跳下来,我们脚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从意大利事故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奥迪R8在撞击后驾驶舱仍保持完好无损,说明其设计是注重安全的。
被动安全不仅仅指车身的结构设计,还包括很多安全性设施,比如安全带。记得学驾照的时候,教练反复强调上车的三个步骤,系好安全带,调整好坐姿,最后才是发动汽车。
人们常说沃尔沃的汽车最安全,除了沃尔沃本身不断在安全性上下功夫外,沃尔沃最早推出三点式安全带也为其印象加分不少。1958年,沃尔沃的工程师尼尔斯·博霍林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而后沃尔沃将该专利免费开放,并号召所有汽车制造商无偿使用。根据沃尔沃的交通事故研究小组的同级数据,三点式安全带使汽车撞击事故所造成的伤亡人数减少了75%。
此外,车辆的被动安全还包括安全气囊,车内软性材质等。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儿童来说,安全座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被动安全配置。因为事故发生时,大人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更别说抱着的小孩了。而如果发生事故时是大人怀抱小孩坐副驾驶,小孩甚至会因为安全气囊的撞击导致死亡。
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有立法明确表示一定年龄内的小孩必须使用安全座椅,但在我国很多地区并没有强制性要求。
主动安全
即便汽车再安全,也没人愿意发生事故,因为即便人没事,修车也少不了要耗费时间、精力、金钱。
于是近些年,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越来越受重视。如今越来越火的自动驾驶,其设计初衷就是避免因人为错误导致的交通事故,也属于汽车的主动安全。虽然L5级的自动驾驶离我们还很远,但是如今自动驾驶衍生出来的辅助驾驶技术已经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们的汽车变得更安全了。
车业杂谈认为目前最有作用的辅助驾驶技术就是驾驶员疲劳监测,因为很多事故都是因为驾驶员疲劳或者走神引起的。
初阶的解决方案是在方向盘和踏板上安装传感器,通过一定的算法来判断驾驶员当前的驾驶状态,如果监测到驾驶员在疲劳驾驶则发出报警声。
高级点的如凯迪拉克CT6上的SuperCruise系统,不但有传感器,方向盘上还集成了摄像头,可以监测驾驶员的注意力。如果系统监测到驾驶员处于疲劳状态或者在开小差,这套系统则会进行逐级提醒,最高级别为人工客服电话呼叫。
除此之外,车道保持系统、辅助制动系统、盲点监测系统等主动式安全配置也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型上,而且自主品牌在这方面更为厚道。
事故后安全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即使是技术再好的老司机,难免会遇到一些避免不了的交通事故,这时候汽车的事故后安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奥迪R8的事故我们可以看出,虽然R8被撞两截,但是车门仍能正常开启。对于碰撞后起火的事故,车门能否开启关系到车内乘员的生死存亡,当然这种也属于车辆的被动性安全。
高尔夫7上有搭载一套MKB的系统,即大众研发的多次碰撞制动系统。在系统监测到首次碰撞后,MKB会激活制动干预,避免多次碰撞或降低多次碰撞的动能。在路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大众的MKB是一套非常实用的事故后安全系统。此外,如东风风神的windlink智能系统,在发生碰撞后能够自动求助,也是一种实用的事故后安全配置。
总结: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单纯地看皮薄不薄来判断车辆的安全性是非常片面的。
但是车辆的溃缩吸能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稍微碰下就掉一大块,这个维修费付得肉疼啊。吸能部分能否通过判断碰撞能级来选择形变程度呢?比如轻微的擦碰时保持坚挺,省点钣金钱,而发生比较严重的碰撞时,进行溃缩吸能,最大程度保证乘员安全。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交给下一代“攻城狮”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