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曾经是留存到现代的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虽然它的骨骼结构、体态外形与灰狼酷似,背部皮毛的纹样与老虎相像,但从分类学上看,袋狼既不属于犬科也不属于猫科,它不同于北半球现存的任何一种食肉动物。袋狼属于有袋目、袋狼科。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在大洋洲的树袋熊(考拉)、袋獾,以及各种袋鼠才是它的“近亲”。袋狼的外形之所以和狼、虎等动物有雷同之处,是因为它与这些猛兽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中繁衍,产生了“趋同进化”的现象。
袋狼的剥制标本,现存于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 来源:naturalworlds
作为有袋类动物,袋狼没有进化出能够防止母亲免疫系统攻击胎儿的胎盘,雌性袋狼的腹部长有开口向后的育儿袋。幼崽在发育不完全时便早早出生,凭借上肢力量爬进育儿袋中吸吮乳汁继续成长。大约3个月后,小袋狼才能迈出通往广阔天地的第一步。再经过9个月左右的时间,幼崽才会彻底断奶。雄性袋狼的腹部也长有皮肤皱着形成的“假育儿袋”。有研究认为,这个假袋子能够在穿越丛林时保护雄性的外生殖器。
育儿袋中有幼崽的雌性袋狼 来源:naturalworlds 设于阿德莱德动物园,1889
人类让袋狼从澳洲大陆消失?
在两百多年前,19世纪初期,当西方移民大量涌入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地区时,袋狼已经从澳洲大陆、新几内亚等历史分布地消失。只有在塔斯马尼亚岛,这个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的心形岛屿上,还有袋狼繁衍到了现代。
关于澳洲大陆上袋狼种群消失的原因,众说纷纭。曾有观点认为,大约6万年前原始人类的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犬类(后期逃逸、繁殖成为澳洲野犬),是导致袋狼消失的主因。随着近年来DNA检测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通过对博物馆中袋狼的标本进行取样、研究,发现早在7万年以前,即人类抵达澳洲大陆之前,袋狼的遗传多样性就已开始下降。环境因素可能才是距今2000~3000年前袋狼在澳洲大陆消失的主要原因。
袋狼在“伊甸园”的境遇如何?
说罢澳洲大陆上袋狼种群的消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袋狼最后的“伊甸园”——与澳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塔斯马尼亚岛上。
直到1803年欧洲人将猎犬引入岛上之前,袋狼都还是这里当之无愧的顶级掠食者。袋狼的头尾长度可达1.6米,肩高约60厘米,是当时地球上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在森林、湿地、草原等各类环境中,袋狼能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捕猎。
白天,它们潜伏在洞穴等处休息,夜间则独自捕食,或以家庭为单位集体行动。研究表明,袋狼主要靠耐力将猎物拖到精疲力尽,而它们强有力的双颚能够迅速令猎物因窒息、失血或脊柱断裂而死亡。袋狼的猎物包括长鼻袋鼠、盖氏袋鼠、针鼹、 加氏袋狸、灰大袋鼠等野生动物,也包括人类所饲养的绵羊等家畜。19世纪后,随着岛上的欧洲移民不断增多,畜牧业快速发展,关于袋狼捕杀家畜的报道甚嚣尘上。
正在进食的袋狼 来源:naturalworlds
塔斯马尼亚岛上许多地区的土壤是贫瘠的“红土”,这样的土质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一定阻力,所幸比较适合畜牧业饲料作物的种植。欧洲移民涌入后,大片的桉树丛林、灌木丛、草原、雨林被开垦成牧场,众多的围栏、篱笆、土石墙壁建造起来。与此同时,人口和牲畜的数量也在膨胀。1803年以前,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人口估计不足1万。而到了1824年前后,岛上的人口已经增加到近1.3万人,岛上的绵羊也达到了20万头之多。
对于袋狼来说,栖息地的减少和破坏直接导致了小型动物的减少,食物来源不足。而岛上的家犬以及逃逸的野犬逐渐增多,也成为袋狼的有力竞争对手。在那些失去栖息地、饥饿难耐的袋狼眼中,人类牧场里身体肥硕、易于捕捉的绵羊似乎就成了唾手可得的“救济粮”。很快,袋狼攻击家畜的消息不胫而走。它们被政府和牧场主们定性为畜牧业的害兽。
被捕杀的袋狼 来源Wikipedia,摄于1869年
谁给了袋狼致命一击?
虽然多年之后有研究认为,袋狼更适合猎杀小型动物,而当时猎杀绵羊的罪魁祸首主要是野犬,但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迪门土地公司(当地的畜牧业公司)和塔斯马尼亚政府先后颁布了猎杀袋狼的悬赏令。仅在1888年至1908年间,就有超过2000只袋狼被杀死。
此外,为了满足皮毛贸易、野生动物贸易、博物馆标本贸易等需求,袋狼被猎杀和捕捉的情况也是数以百计。随着野生袋狼的数量迅速减少,世界各国的动物园兴起了展示这种珍稀动物的热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伦敦、巴黎、柏林、华盛顿等地的动物园都曾引入过袋狼。各国动物园中的袋狼数量一度达到数百只。令人遗憾的是,袋狼在圈舍中的生存和繁殖并不顺利。由人类、家畜带来寄生虫和疾病,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危机。
捕捉袋狼的陷阱 来源:naturalworlds
1937年的《倡导者报》上曾经刊登过一则评论,“如果这个物种(袋狼)灭绝了,那是由疾病导致的。几年前捕捉的最后一小部分(袋狼),一直在承受某种兽疥癣的折磨。这种疾病也毁灭了当地的其他许多物种。”
大量当年的文献记录表明,某种类似犬瘟热、兽疥癣的病曾在袋狼之间快速传播。如前文所述,袋狼的遗传多样性早在数万年前就在下降,对外来疾病的抵抗力相对不足。而传染性疾病的蔓延造成了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下降。
1930年,人类所知的最后一只野生袋狼被一名农夫枪杀。1936年,一只被捕获的雄性袋狼死在博马里斯动物园中。此后的五十年间,虽然曾有许多人宣称观察到袋狼的踪迹,但人们再没能找到地球上有袋狼存活的确切证据。时至今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袋狼列为了灭绝物种。
最后一只野生袋狼被杀死 来源:Wikipedia
从那些存世的黑白影片中,我们依旧能看到这种奇特动物的样貌。它们的步态稍显僵硬,能够张开超过80度角的大嘴令人过目不忘。只可惜,由于当年技术所限,这些无声电影中没有记录下袋狼的叫声,它们的声音,已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谜题。
参考文献:
The Thylacine Museum[OL].
作者: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