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德军为何停止前进?

位于法国诺尔省的敦刻尔克,濒临加来海峡,与英国多佛尔港有海底隧道相接,最窄处仅33公里,为欧洲大陆前往英国的最短路线。

早在7世纪初,就有传教士在此修建了圣埃卢瓦教堂,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市镇。1067年更名为敦刻尔克,本义就是“沙滩上的教堂”。由于战略地位十分重 要,这里曾是西方列强必争之地。

“发电机”计划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3日,英法对德宣战,但两国联军并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驰援,而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静观其变”。27日,德军攻占华沙,波兰完全陷落。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投入137师、2400多辆坦克、大量装甲车和3800多架飞机,分南北两路大举进攻欧洲各国,即德军所谓的“黄色作战计划”。

由于德军采用闪电战、装甲部队大规模钳形运动战,一路所向披靡。

如包克指挥的北路B集团军群,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部,卢森堡即日投降,三天后荷兰也投降。

再如进攻主力部队--南路A集团军群,向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推进,很快攻破色当要塞,然后强渡马斯河,进军法国西北海峡沿岸。其中古德里安指挥的7 个装甲师,连续攻克亚眠和阿布维尔。

至24日,德军把近1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滨至比利时边界的三角地带。此时,渡过英吉利海峡,成为英法联军唯一的出路。

为了摆脱困境,英法联军准备于5月26日至6月4日实施的“发电机行动计划”,即在敦刻尔克设置防线,征用船只将军队撤往英国。

不过,该计划要想顺利实施,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时间,因为当时的德军步步紧逼,英法联军想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

但是,就在当天晚上,希特勒突然下达了那道在二战史上著名的“停止前进”命令,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装甲部队都被强行要求停止进攻,将进攻任务交给戈林的空军。正是这个命令,让英法联军得到喘息的机会,“发电机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从而创造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

大撤退经过

5月26日傍晚,英国海军部下令“发电机行动”正式实施,总指挥为多佛尔军港司令伯特伦·拉姆齐海军中将。

由于敦刻尔克地区一直遭到德军猛烈轰炸,只有东堤可以停泊船只,当天晚上第一批人员顺利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英国。次日,德国空军第3航空队和第2航空队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猛烈轰炸,但是英国空军的战机多次起飞,掩护海滩登船点和运输船只,最终尽管没能阻止德军的狂轰滥炸,但却沉重打击了德军战机。

不过,虽然英国海空军使出浑身解数,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快速将士兵从海滩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只。

当晚,德国海军出动潜艇、鱼雷艇和扫雷艇,企图攻击担负撤退任务的英国船只,希特勒也取消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

在这危急时刻,英军第3步兵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带领下,分乘600辆关闭车灯的军车,以夜色为掩盖,行军60公里,跳出德军包围圈。

28日,德军轰炸机因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无法实施轰炸任务,而英军则趁机组织官兵撤退。

29日下午,德国空军趁着转晴的天气,集中攻击英国大型船只,迫使拉姆齐将参加撤退行动的8艘新型驱逐舰调回英国本土,避免损失。大批法国军队、老百姓都往敦刻尔克防御圈撤退,公路被堵住,车辆寸步难行,英军损失惨重。稍后,大量英国民船加入行动,撤退速度加快。

30日,敦刻尔克地区又因大雾天气,躲过了德国的空袭,而英国动员的大量小型船都抵达达敦刻尔克,接运撤退官兵。

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将指挥权移交给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下午,天气转晴,德国空军出动9个轰炸机大队,不过英军也派出大批战斗机掩护撤退。

6月1日,晴。德国空军和英国空军展开激战,德军以损失23架战机的代价,击沉了包括4 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在内的31艘船只,还重创11艘船只,英军损失惨重。

2日,英法联军不得不利用夜色作为掩护组织撤退。德国空军开始对巴黎进行大规模空袭。

3日拂晓,英国远征军全部撤回英国,亚历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视海滩。当天晚上,两人各率领着自己的参谋人员作为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

4日上午9 时40分,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攻占敦刻尔克市区,俘虏了在海滩上担负阻击任务的4万法军。14时23分,拉姆齐宣布“发电机行动”结束。

德军为何停止前进?

实际上,希特勒做出这个被称作“二战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个大错误”的决定,对于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言,其知名度还要大于英法联军的全身而退。

到底为什么?就是当时参与决策的德军高级将领们,在战后的各种回忆录里也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意见,史学家们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形成的主流观点有以下两点:

第一,议和。

据史料载,希特勒在视察英法联军撤退后的敦刻尔克海滩时,对副官说:“让英国败兵回家,给家里人看看他们挨了多重的一顿打,这历来都是不错的。”据说他还曾对别人说:自己是故意放走40万英法联军的,“作为一个英国人,他们的鲜血是宝贵的,不能让它流。”“无论在种族上还是在传统上,我们两个民族都都相同。 即使我的将领不明白这一道理,但这历来是,现在仍然是我的目标。” 他还抱怨,“丘吉尔并不理解我的积极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国和我们之间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

据载,丘吉尔在其回忆录里也承认,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曾经向英国试探议和。

于是,一些史学家根据以上史料,推断希特勒在发动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时,需要一个中立的英,不全歼远征的英军,更有利于议和。

他们还认为,希特勒十分重视王朝战争的经验教训,以及一战时两线作战方案。例如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目的就是保证德军在进攻西欧时后院不起火。不过,让希特勒没预想到的是,英国并没有屈从,而是继续作战,顿时乱了手脚。

假如希特勒以敦刻尔克事件作为见面礼成功诱降英国,那么世界历史将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不过也有很多的德军将领并不“认同”希特勒的做法,如古德里安在其回忆录里记载:“假如当初最高统帅部没有突然停止第19军的前进,那么敦刻尔克早就已经攻克,而且胜利的成果也非现在的所可比拟,假如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到英国远征军的全部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也就很难预料了。无论如何,像那样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胜利,也可以使外交家多了一个讨价还价的机会,不幸的很,这个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弄糟掉。”

后来的形势发展,真的如古德里安所说的一样。

第二,保存实力。

据史料载,当时敦刻尔克地区已经连下几日大雨,加上英法联军曾将敦刻尔克和加莱之间沿海一带的水闸打开,周边的土地很快被淹没了,并不利于装甲部队的行动。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他(希特勒)以后所发表的理由,说因为看到弗兰德平原地区河川纵横,所以才命令我的装甲军不要冒险行动。”

于是,一些史学家认为,早在德军装甲部队进攻法国和比利时的时候,希特勒就很担心装甲师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和弱点。假如德军稳扎稳打,胜利就会有保证。这样一来,在敦刻尔克,希特勒没有让自己的装甲师上阵,很可能就是为了保存实力,避免战斗力过早被英法联军消耗掉。

另一些史学家还认为即使是一些联军士兵想方设法逃过英吉利海峡,在希特勒眼中,也根本不值一提,派戈林的空军就可以减少英军逃走的人数。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问题出在隆美尔身上,因为当时和英法联军对峙的正是隆美尔指挥的第七装甲师。当时的英法联军只有一个坦克团和两个步兵团,人数很少,不过其凌厉的攻势将隆美尔打晕了,于是隆美尔认为进攻自己的“敌军”至少是5个装甲师。这在日后人们在整理他留下的档案时就得到印证。

当时元气已经大伤的隆美尔,并不被他的上司——担任快速突击集群司令的克莱斯特看好。

克莱斯特认为隆美尔的装甲师早已损失过半,最重要的就是休整,而不是继续战斗,加上当时德军单薄的坦克更不是英法重型坦克的对手,于是向希特勒请 求暂时停止进攻。

也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野心家,希特勒的目标并非只是西欧,“德军装甲军团应该到更加广阔的战场上参加更大规模的战斗”,可见他当时正在酝酿对另一个国家作战。一年多后,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提前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