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电视剧或者小说中经常能看到,古代打仗的时候经常动不动就出动数十万大军。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实力强大的秦国投入兵力高达60万,赵国虽然实力要弱一些,但也出动了45万大军。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口并不多,为什么一场战争投入的兵力能够高达数十万,甚至超过百万呢?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必定是古人在吹牛吧。如今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14亿人口,根据《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中所披露的信息,海陆空三军总兵力为230万人。而古代的国家以赵国为例,全国总人口也只有300万至350万之间,它能凑出45万大军吗?而且除了这45万人以外,赵国国内还得有兵力驻守,也就是说按最保守数字估计,赵国兵力起码在50万人以上。300多万的总人口,却能拥有50万的兵力,这数字是不是太夸张呢?其实还真不是。
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霸,彼此征战不断。但当时的战争规模没有那么大,一场战争投入的兵力最多也只有几万人。可是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时期后,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各国之间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也就是说除了女人、小孩,以及残疾人之外,其他人都得响应国家号召,上战场杀敌,连老人都不能例外。当时的男性从出生开始就成了国家战争机器中的一个部分,根本谈不上什么人权。这种毫无人性的征兵制度在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汉魏时期著名古诗《十五从军征》里面开头就写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三国时期,战争规模小了很多。但这并不是征兵制度有所放松,而是能上场打仗的人就只剩下那么多了,也就是说人都打光了。
到了南北朝以后,“军户制”开始成为主流。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跟之前的全民皆兵比起来,军户制的好处不言而喻。军户制的实施是一次明确的社会分工,把战争交给专业的人(军户)去打,把劳动生产交给专业的人(民户)去干。这就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隋朝初期的“开皇之治”,唐朝中前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和军户制的较好实施有很大关系。
军户制普及后,战争规模开始明显变小。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时候,他的军队仅有3万人。而唐朝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叛军起初规模也只有15万人。
唐朝后期以及后来的宋、元、明、清等王朝在军制方面也都采取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募兵制、卫所制。但战争总体规模都远不如战国时期那样一言不合就出动几十万人参战的情况,也再没有出现过那种全民皆兵的疯狂状态。因为后来的统治者们都明白了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了。此外,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是一个国家最有力的“武器”,否则拥有再多士兵,但全部饿着肚子,人再多又能打的过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