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现在的诈骗案件,有很多都是以高龄者为目标。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其中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受骗。近日,一则“老人受骗而得中风”的消息令人心惊。因为电话和短信消息而被骗钱财的新闻也有很多……老人为何更容易被骗?是因为他们更容易相信他人? 如何让他们避免这种情况呢?先来看看这篇吧!
1.年纪越大,越容易相信他人?
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待亲友或者他人的信任感也有增长的趋势。年纪越大,信任感越高。这一现象似乎不受地域、国家的限制,普遍存在。
随着人的生命历程时间范围的缩短(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标的优先性会发生变化。这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提出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中重要的内容。
由此可见,老年人更容易相信他人是有科学根据的,这是为满足其身心的多种需求。
2.老年人为何更容易受骗?这些欺骗有哪些共通之处?
研究者试图从年龄老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上理解这一问题。有一项研究要求被试将照片中的人区分为三类:可信赖、中性、不可信赖。结果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都能正确区分出可信赖与中性的人,但对于不可信赖的人,老年人不如年轻人敏感,容易误认为是可信赖的。老年人对陌生人的盲目信任也是大脑功能衰退的一个外在表现。
老年人更易信任他人的这种心理特质,往往会被各种骗子所利用。研究数据表明,高龄者已成为被欺诈的重要人群。老人出于对家人的关爱,更是成为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者,每年因为接到“家人”出车祸电话而遭受财产损失的报道也数见不鲜。
3.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网络和街头骗术层出不穷,还出现了不少“升级版”。不论老人还是子女们都要从自身做起,提升防范意识,避免遭受损害。但也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容易被骗。家庭和谐、婚姻美满、生活多姿多彩的老年人很难受骗上当。我们也要改变养老观念,我们都会相对忽视大脑的保健,要把脑健康作为养老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有必要进行脑科学知识的普及,延缓脑衰老。
老人们大多都不会主动相告或求助子女。但在做出需要动用资金数额巨大的决定时,不妨与子女商量,让家人帮自己把把关,确定真伪,这是很有必要的。平时可以多看新闻,留意近期发生的欺诈事件,了解骗子的欺诈手段,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不要轻信不明号码的短信或电话,尤其借子女朋友之名要求汇款、索要银行帐号或密码的,更需高度戒备。
作为儿女,要常与老人聊天交流、聆听心声,化解老人心中的苦闷、疑虑,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而非只是给些钱财了事。要准确理解和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需要,让老年人过得舒心。对于老年人盲目信任社会人员的行为,做子女的往往都是简单粗暴的劝阻,这样的效果反而不好。不少老年人都是担心子女反对,特意避开子女,才被骗的。所以,子女也要学习一点老年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先顺从好老人的需求,再帮老人提高警惕,避免被骗。
4.预防诈骗小技能
1.对欺诈保持防范意识
不要盲目信任他人,尤其是陌生号码的电话、短信,不能轻信。对于那些借子女朋友之名要求汇款、索要银行帐号或密码的,更需高度戒备。要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勤学多思,保持理性和脑健康。
多关注电视和报刊的法制栏目,社区内的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了解当前多发的诈骗活动,提高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从别人上当受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
2.切忌贪小便宜
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些获利巨大的投资类项目不要轻易相信或碰触。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克服贪欲。
3.相信科学,绝不迷信
有些骗子会利用老人们关爱家人的弱点,拿老人或子女的福祸及健康说事,让老人破财消灾。接到陌生来电或短信说家人受伤的,要先给家人打电话确认,不要掉进骗子的陷阱里,更不要听信骗子的其他言论。
4.遭遇侵害后,及时维权解决
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需要动钱的时候,要有周全的安全措施,不要轻信外人。拿不定主意时,一定要找家人和亲友咨询,商量对策。万一不幸被骗也不要慌张,保留好证据,及时告知子女,报警处理,避免更多的损失。
(作者:潘鸣 青岛一鸣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专家,微信公众号:YMXL525,樊春雷 中科院心理所专家,由中国心理学会推荐)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ID及作者